2009年11月22日星期日

我的大串联之旅( 6 ) (上海行)

毛在中共一大发表演讲的蜡像
串联同时期的留影,留下对青春的回 忆
我的大串联之旅( 6 )(上海行)


晚六时开始收拾行装.提起那唯一的小包.就出门了.我的住地离杭州苏杭大运河的武林门码头不远,只隔几条街区即到达.匆匆抵达后见苏杭大运河不很宽,怕不足200—300米. 宽度和深度与长江是不可比拟的,因此,我们的先辈主要还要依靠人工开凿,工程浩大而艰巨。但是这超越生命的长度、时代的宽度、历史的深度. 拓展你生命宽度的滔滔运河水,流淌着中华的千古文明,生发出万世繁荣的基业 ...【 以前沿途河边都有青石板铺就的纤道,相当平整。桥上行人,桥下背纤行船。”但是现在纤道踪迹非常难找,岸边很少有路,多为农田或工业区所阻隔。除了苏州和绍兴一带还可见到外,这“天然” 纤道,可能大部分已经永远消亡了。赵大川《京杭大运河图说】

如果.从码头登上夜航的小客轮,夕发朝至.天亮就到苏州了..到码头一看,乘客太多,见一客轮泊靠码头,规模可容纳几百人,已经人满为患,无法登船.我在那里站了一会儿观察,感觉无机会,颇感失望.怕赶火车也来不及了.就急急忙忙的朝火车站赶去.想赶上今晚到上海的夜车. 武林门码头离杭州火车站的距离有大约3。5公里远。不算近。有公共汽车到达。乘车到达时已近晚间九点钟,幸好到上海的串联学生加班火车有八点和十点的两趟,八点钟的那趟车已经发车走了。只有挤上十点钟的这班车了。

九点半车站检票口开始验证上车。我凭学生证进了检票口,随着疯狂的人流朝停在第二站台的客车涌去,挤上车后,抢坐到一靠窗的座位。不久列车开动了,在夜色中沿沪杭线,朝上海驶去。这趟大串联的火车也是加班慢车,无专门的铁路时间表,一路上走走停停,尽是临时让道等车,车内拥挤到人只能手拉行李架脚踩硬座靠背上端从人头顶上移动的程度。行李架上和座位底下也挤满了人,空气污秽不堪,车窗外沿途所见均是夜色中闪过的田野,溪流,村庄,闪动着灯火的工厂。

因车行颇缓,平时七,八个钟头可以到达上海,现在需要十个小时的时间了。在昏暗的车上睡眠,颇为烦躁,久睡不得入眠。后渐渐入睡。五时顷醒来,后又入睡,再醒已快到八时,车内串联师生气氛渐渐开始活跃,有的用干粮作早餐食用.车上开始广播本次由杭州开往上海的串联学生临时客车将在五分钟后到达上海车站,请乘客作好准备,依秩序下车,,不要把随身携带的物品遗忘在车上.顿时群情振奋,人人皆有喜色.

五分钟后列车到达上海火车站.火车到达上海是早晨九时正,下车见上海城整个隐蔽在阴霾的迷雾中, 我提着一个小包,跟着人流一道.流出了车站,见站外广场很大.说实话我也是喜欢上海的,但我更喜欢北京的宽阔的大街,西山的红叶,一年四季晴朗的天空.天高气爽,上海和北京,这是两座对照的城市..北京是经受了文化大革命战火的洗礼.而上海是文化大革命的策源地.1965年11月10日,经过江青、张春桥评审过的由姚文元署名的《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在上海《文汇报》正式发表,开始正式拉开了文化大革命的序幕。 1966年5月16日,中共中央《五一六通知》下达,”文化大革命”全面开始.上海是中国无产阶级最集中的城市,是中国近代工业摇篮,更见证了中国近一百年来工业发展的历程.

我望着车站广场上人来人往的熙熙攘攘的人群,有点感到渺茫.只见有长条的红布横幅的标识张挂着,是串联学生接待站.接待站的工作人员欢迎我们来上海搞革命的大串联.我拿出学生证,登记分配住宿我被分配到外滩南京东路一个里弄居委会办事处住宿.在北京住郊区,而上海则住市中区,有点受宠若惊的感觉.接着有一部大卡车载着我们,在上海市中穿行.走过了一些大街,也走过了一些小街.大街是近代式的西洋建筑,但也显现了矮陋的街市房屋.上海这座城市的建筑是奇特的,仿佛把中国近一个世纪来近代史浓缩在里面..

卡车驶过南京东路的一条街口,在一条里弄小巷外的路边停下, 由接待站工作人员领导,我们下车步行进巷,前面显现出两幢两层楼房的建筑.左手的一幢,在正门上挂着”.黄浦区南京东路XX里弄居委会串联学生接待站”标识..工作人员告诉我们:到了,这就是住宿地方了.门开在侧面,正屋是一列三间的二层楼房,共六间房,听说原是办公室,全部现临时用来接待学生.我安排在一间大房间里,地下铺着棉毯,通铺,一.人一床被盖.靠我旁边的一位来自福建的学生,,睡在他旁边是两位结伴而行的武汉人.那两武汉人踡伏在铺上,似乎睡熟了,其实一直在紧密地观望隔邻那位福建人的衣服包里是否放有钱,我明白了,我没有惊动他们.(有一天,我外出回来,见到了福建人,坐在铺上发呆.显得很沮丧.我问到出了什么事.他说他刚好外出归来,,走了一天很累了,倒床就睡.室内无人,这时 那两武汉人进来,见四下无人,两人扑过来将他按做,捜他衣服包,把包里放的三十圆钱拿走了.当时这笔钱数目不小.一下他的处境就变得很糟糕了,我看他忧心忡忡,沉默不语.我也不知道他该怎么办.)

安排好之后,时间是傍晚,我到后面的饭厅用餐,厅不大,没有什么装饰.正中放了两,三张圆桌,好几张坐凳.很快就进来不少人,围坐餐桌.我也找了座位坐下.随即,我从座位上起身,去问工作人员是否要求买饭菜票..她说不要,凭学生证与介绍信凡住宿我接待站的串联学生免费进餐.我们吃了一顿很好的晚餐,有味道很鲜美的清蒸黄鱼,我从来未吃到过味道这么鲜美的清蒸黄鱼.还有新鲜嫩绿叶蔬菜,素汤,大木桶盛的雪白米饭.

晚饭后步出门,穿过弄堂朝南京东路走去,踏上南京东路才感受到这是一条很繁华的路.路面很平坦,打扫得也很干净.时令虽然已是初冬,街市的行人依然熙熙攘攘..步出南京东路,眼前一望外滩的景色正在这初冬的夜色中,我已经陶醉于这自然的夜景中了.这正是照片和电影里面久已熟悉了的上海外滩,北起苏州河口的外北渡桥,南至金陵东路,全长约1500米.著名的中国银行,和平饭店,海关大楼,汇丰银行大楼再现了昔日远东华尔街的风采.这些建筑所具有的巴洛克式的特点,建筑物上带有尖塔,都呈现着令人敬畏的带有历史沧桑的青灰色 。与巴洛克式建筑交相辉映的是,建筑物自身却能发挥自然美.有黄浦江湾环,可以荡浆.江畔一膄膄万吨海轮轮上旗帜飘扬. 外滩的江面上所停泊的海轮、长堤、绿化带及美轮美奂的建筑群及所构成的街景,是最具有特征的上海景观 .但凡来上海的游客都要看一看五光十色绚丽多姿的上海外滩和南京路的夜景。我也一样,当夜幕降临华灯初上的时候就步行来到了外滩延安路的路口。所看到的美景愈加显现出上海这座城市的特色.我站在江边栏杆处,任凭寒风吹拂,浑身凉透了,观景毕,我想是可以返回的时候了.慢慢地步行回住地.返回接待站休息. 第二天等待去闵行工业区参观上海重型机器厂的万吨水压机.

晚十时从外滩返回接待站,见有热水供应,盛一满盆洗脸,脚,为十数日来所未有事,虽甚吵闹,正十一时就寝.我也有点疲倦,尽管昨晚睡已移时,应该补足昨晚的睡眠了,但反而不能入眠,开始感觉着焦躁.寂寞得在铺上转展不得入眠,突然想到串联途中一些往事.荏苒之间二十多天过去了这时我还仍然很眷恋北京,毛主席接见红卫兵时的盛大场面仍历历在目,难以忘怀. 后终于颇感太疲倦了,渐渐地进入了梦乡,就寝了.

老实说我是愿意住在北京郊区的.这次却住在上海市中心区..住在外滩南京路附近很方便, 受到里弄居委会很好的接待,他们那时还为我们介绍了上海文化大革命的情况.我觉得里弄居委会组织安排最好的,伙食也是办得最好的,住宿也好.安排我们参观中共一大会址,几乎所有来沪的串联学生,上海市委都安排了他们参观闵行工业区上海重型机器万吨水压机,作为对红卫兵进行一次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创业的爱国主义精神的教育.

早晨八时顷,在南京路弄堂居委会接待站人员引导下,依秩序排队登上市委提供的参观专车去上海西南郊的闵行工业区参观中国第一台万吨水压机,这是一部大公共客车。去的人已经塞满了这部客车,车内几乎是人挨人地站在一起,不能动掸了。乘客大部分是住在南京路外滩这一带的串联学生。

汽车往西南行,车行约一小时光景,达到闵行区上海重机厂大门。只见那一带遍是农田。客车没有停下,再一直朝前开到安装有万吨水压机的厂房门口停下。厂房立在一片空旷的开阔地上,是一座简易的厂房.厂房内中的设备,装置,一切都是中国自己制造的.然后大家依秩序下车排长队由工厂接待人员引导进厂房,参观1962年制造成功的我国第一台万吨水压机,厂房高大空旷甚整洁,一切设备也很周到。随人流慢慢地移动,终于见到了这个耸立在厂房正中庞然大物,,其规模宏大,电气化,机械化的程度甚高,一切设备都是自力更生建造的.

现场有解说员讲解.他的解说词主要是强调和赞扬了在毛泽东思想指导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我国是继美,苏,捷克之后第四个能制造万吨水压机的国家.这栋置放万吨水压机的厂房系1962年建筑的, 万吨水压机最早是在延安时代的机械专家原煤炭工业部副部长沈鸿主持下,1958年在卢湾区的江南造船厂开建,三年经济困难时期下马.1960年在毛主席和周总理支持下上马,1962年建成.再从卢湾区的江南造船厂用重型卡车拖自闵行工业区上海重机厂安放.这台万吨水压机见证那个时代中国艰苦奋斗创业精神.结束了中国用30节车皮装载1,000吨猪肉从捷克换一个20吨电机钻的历史..(只有万吨水压机才能制造20吨电机钻).

最初闵行区的重机厂建水压机的厂房没有外墙,顶棚上盖着帆布。第二阶段才建起外墙,加上顶盖,以供专门安置这台万吨水压机.当时又适逢上海闵行工业区的建设,这就为水压机所在的上海重型机器厂新厂区的建设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文革”前后,作为爱国主义的教育基地,全国各地青年争相来参观,工作人员说,当时上海市还提供了参观专车,免费接送参观者。1965年,著名美国记者记者斯诺在位于闵行区的上海重型机器厂参观这台万吨水压机 ,他一边照像一边问:"你们费这么大劲造这样一台大机器有什么意义?"这不能怪斯诺先生友好地提出这样的问题,而是要怪我们曾经的苏联朋友和西方国家对我们技术封锁得太厉害,逼迫我们自力更生,搞出了这台争气的万吨水压机.我倒想建议,把这台万吨水压机,或者复制成一个小模型,作为礼物送给斯诺先生.这样不仅可以表达友谊,也可对外宣传介绍中国自力更生,奋发图强所取得的成果.

大型锻压机是机械制造业不可或缺的重要装备,也是一个国家科技水平、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更是维护国家安全的战略装备,是发展航空、航天工业必不可少的装备.

归途入市后,我们欲瞻仰”中共一大会址”,车驶入一闹市区停下,下车,遂转乘公交车经由一些繁华的街道,在一些高楼大厦前经过,并驶及一个广场,最后到了一个公交车站.下车步行前往位于卢湾区兴业路76号(原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号)这是一幢极为普通的房屋,全用青砖砌成. 中共一大会址房屋虽然是有点古旧,大门旁的屋壁上挂有题字的牌匾:”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简称中共一大会址.

中共一大会址好象是一幢一上一下的石库门里弄房屋,曾是中共一大代表李汉俊的寓所。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21年7月23日至30日在楼下客堂间举行。最后一天因受到租界巡捕的注意,会议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的游船上举行。1961年,中共一大会址被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

见已有不少人聚集在门口,排队等候进入参观.我也加入了排队,没有等多长的时间,就随队列进入一大会址博物馆.我门被引进一大客厅内,有一张长方形会议桌靠右壁放着。在厅内前壁,有毛主席的半身塑像,系乳白色。室内有导游讲解,人很热忱,庄重,通标准的普通话,听说对于中共党史和民国史都颇有素养,参观博物馆,得到了他很大的帮助.最辛苦的可能就是这位向导员了,他时时要向自己所接待的串联学生指点并说明。但参观时间甚短,再加上自己历史知识和党史知识的素养不高,没有工夫作充分的研究.

关于”一大”方面的资料收集较为不精粹.馆中陈列的实物不多,大抵可能大部分都是复制品, 墙上没有见挂有参加一大代表的照片,在与会的十五名代表中包括上海的李达、李汉俊,北京的张国焘、刘仁静,长沙的毛泽东、何叔衡,武汉的董必武、陈潭秋,济南的王尽美、邓恩铭,广州的陈公博,留日学生周佛海以及陈独秀指定的代表包惠僧,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和尼科尔斯基也出席了大会。

【马林生于1883年,原名亨德里克斯·斯内夫利特,荷兰社会活动家。中国人习惯称呼他的化名“马林”。1921年,作为共产国际的代表,马林在上海帮助筹备并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此后,他还奔走并促成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的第一次合作。1942年,马林在欧洲参加反法西斯斗争时不幸被捕牺牲。另一名是位俄国人尼科尔斯基,作为共产国际远东书记处代表,被郑重委派来华帮助中共建党,并在“一大”有过重要发言和建议。 原来,“尼科尔斯基”是军人出身的弗拉基米尔·涅伊曼·阿勃拉莫维奇的化名。他生于1889年,1921年成为俄共(布)党员。不幸的是,1938年,他因莫须有的“间谍罪”被捕,很快便在哈巴罗夫斯克被枪决。1956年,苏联最高法院军事委员会为他平反昭雪。--摘自网络】.

在”第一次党的代表大会”开会期间,突然有法租界华人政治密探闯入,他大约是在租界内探听到了他们开会的动向.【这立即引起了与会代表的警觉, 具有长期秘密工作经验的马林见此情景当即断言:“这一定是侦探,马上散会,会议改期改地点后再开。”按照马林的布置,出席会议的人员除李汉俊和陈公博以外,立即离开了会场。十几分钟以后,法国巡捕包围了会场,并进入室内搜查盘问,结果扑了一个空。李达后来回忆说:“当时真危险,假如没有马林的机警,我们就会被一网打尽。-摘自网络】.

1998年馆内开始建蜡像重现历史. 蜡像群生动地再现了”一大”代表围坐在长桌旁开会的情景.蜡像姿态各异,栩栩如生.在人们眼前仿佛又浮显出80年前那具有历史意义的时刻.毛站在桌旁,对十二名虔诚地仰望着他和两名来自共产国际的代表发表滔滔不绝的演讲.之后就要讨论关于在中国建共产党的问题.代表来自全国各地,之后还要讨论在各省建立支部的问题.”.
https://blogger.googleusercontent.com/img/b/R29vZ2xl/AVvXsEgOHHjADdNhP2MY55f1c8uZzjZ8C2OMtjiOl-Tbx0BG-kzmCTfcN7y3btR8j2w8IfFGyF1uQ6L4gqRSwCp7-556BkLPbkWbBGFuCmcaORgVKznEmKjxhvNsT57aNr-faT45GdKh_WYepYbk/s1600/ccp1st2.jpg

在这里我仿佛又把从太平天国的运动,辛亥革命,到第一次国内战争以来的中国近代史重温了一遍.在这样的大串联之旅途中,我自然很乐意欣然地接受这样的教育而留下了印象.馆外排队等候进馆的串联学生颇多,我们只好草草参观完毕,步行出会址,在馆屋前摄一张影留作纪念.并凭学生证和介绍信购得一枚”一大会址”纪念章.(这枚纪念章随年代的推移,越显价值宝贵,呈现着一种时代的印记,觉得甚感亲切,后终四处找寻不可得.在上世纪80年代中的一天,大概我有事外出,工人上门装修房屋离开后.我返家回来骤然见发置纪念章的箱子被翻动得七零八落.纪念章已不见了踪影, 可能是装修工人顺手借用了.我非常可惜那枚在大串联途中买下而又珍藏了二十年的纪念章. 纪念章丢失了,回忆潮却在我心里盘旋,留下的却是无限的愁怅.).

天气阴冷,馆外仍见排队参观的长长的队伍.我复由原道回接待站.市内有些建筑物也看得出相当讲究,爱用紫红色与青色,表示着上海地方的华丽色彩.这应该是上海近代文明的象征.到里弄居委会接待站食堂里用晚餐,来自全国的各省的串联学生差不多都聚集在这儿,但也有趣,大抵有时是依着自己的省籍,自然而然地分据着席面而坐。来自五湖四海的人都有,同样地受着招待。在这儿遇着一位成都来的老乡,她是成都四中高二的学生,她的父亲是军人,她就算是军干子弟,是以红卫兵的资格外出串联的。在串联之前,她就与校内的高干子弟和出身好的同学发起并组建了红卫兵组织,当时我们差不多很多同学都知道这个造反派组织,在外是名声大振的。我们互相简单介绍之后,认识,她与她的同伴刚到上海不久,也是将计划南下去广州,但途中先要去韶山。她的身材适中,两颊和嘴唇很红,眼睛明亮有神,头发梳成两小辫子,一身绿色的旧军装,,这在我习惯了看阴丹蓝布的眼睛不免有点眩晕了。饭后,互相告别,并祝旅途保重。

我也有点疲倦了,并不是有意像其他的串联同学,还要外出去游览市容,便退回寝室,也选了一把椅子坐在上面。思绪还流连在一大会址。这是二十世纪初中国历史长卷中的一幅插图,它再现了出席一大会议代表的雄图大略,充分形象化地寓意了他们为改变中国,所极尽了的爱国的热诚。与帝国主义,反动的买办大资产阶级和封建地主阶级进行了殊死搏斗,备极艰苦,终得胜利,走向辉煌.

我住的房间系楼房,十几个`人独居一室,甚为清洁明亮。这房是属于里弄居委会的公房.它位于靠近外滩的闹市区.上海是中国最大的工业和经济城市,不像世界上有些城市有新旧二城之分。只是后来另外在郊区再另建一些工业区.有不少工业区系1949年建国后所建立,但城市已充分现代化,街头有电车,人民广场周围现代建筑环绕,外滩建筑颇有西洋风味,色尚青灰色。。如果向旧城区走去,则建筑的现代化程度逐渐减低。很多里弄的街路多以砖石铺路。墙屋外挂满了晒洗的衣物颇带东方情调。在文革的岁月中,街头已见不到被称为“东方巴黎”的奇风异俗。每见路人多着青蓝色的服装,也有不少学生摸样的年青人着草绿色的军装,女士喜扎两小辫,以一幅矫健姿态出现。

【上海地处东海之滨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还没有模样,正是在那个时候,上海才开始从一个小小的县城,变成华洋杂处并五方杂处的商埠。发展到20世纪初,上海已经变成中国第一,甚至远东第一的大都市.--摘自网络】.上海人大都是从1860年代开始,由江浙,皖一带迁入,系这一代人的近亲,风习自有相近者。男女均操柔和的吴语,江浙一带的方言也互通,大家相互间无语言障碍。还是处处感觉到这是一座带西方风味的城市。

次日十二时过,乘车往参观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简称上海交大,英文名: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SJTU)), 是近代中国历史最为悠久的大学之一,同时是全国首批七所211工程和全国首批九所985工程院校之一。其前身是清末洋务派政治家、实业家和福利事业家盛宣怀于1986年创建的南洋公学,后曾易名南洋大学、上海工业专门学校,民国后期称为国立交通大学。1959年,更名上海交通大学,1999年合并原上海农学院,2005年合并原上海第二医科大学。,1959年改为上海交通大学.--摘自网络】.

上海交大主要是工科大学,师资力量雄厚,图书馆藏书颇富上海交大处于市中区,文革的气氛颇为喧闹,校园内人员甚多,也有不少的外来的串联学生,大字报专栏处处林立, 大字报内容差不多都是文革时期各个地方所常见的形式.接发批判校党委书记,校长,反动的学术权威,打倒1965年11月—1967年2月任上海市长的曹荻秋和市委书记陈丕显触目皆是,应接不暇.显明地是这些大字报的内容都是过于前卫,文化大革命的发源地上海确实是用了全心全力所演出一幕悲壮的文化大革命的历史剧.

在我,无宁是喜好与否,剧情也是因为波澜壮阔的历史是以波浪式的曲折弯弯延地在面前铺展开,时而迤逦曲折,时而平坦如砥,弯延地向前发展,这出文化大革命的历史剧也并不缺乏历史的时代意义.当我回想往事,再来读这本文革的剧本的时候便有这种感觉,这部剧本本身便具有着高度的文化历史意义.而在那段风云激荡的历史中所发生的政治事件、所具有的情节展示那段岁月中,所涌现的各类人物,均为人们所熟知,并将为作为历史的遗产留给后来人们津津乐道和评头论足。 ... 这部文革作品本身既是历史的,又是鲜活的、个性化的、意味无穷的、充满想象力的,在对历史进行深刻揭示的同时,实现着对现实主义的追求和理想 .... 从这个意义上讲,为以后文革的现实主义的创作开辟了一种道路,达到了一种高度,并为今后的文革的现实主义的创作题材领域的文学创作显示了更为广阔的前景。

在校园内转了一小时的光景,在一大字报专栏前停住了,见有几个人过来拿了一把扫帚和一个浆糊桶来贴大字报.那是一把扫地的大扫帚,有四尺长的光景,有把柄,用起来好象很方便,但看他们悠闲地把浆糊涮在大字报专栏上,似乎也不十分费力便把大字报贴上去了.我走上前去看了一下,看见也是炮轰校党委的大字报.马上也有些人围过来观看.大家当即开始阅读.大字报用语确生动活泼,有些文革的习惯语竟然至今记得,如: 思想文化战线、思想宣传战线、思想政治工作战线。资产阶级十七年反动教育路线对无产阶级专政等”之类.这些大约就是文革时代很流行的语言.如果对当今的年轻一代而言, 文革的习惯语就会嫌过于佰生了.
https://blogger.googleusercontent.com/img/b/R29vZ2xl/AVvXsEheZ6D-GayLwABVA-0cXrnEEiqvs5cDE7Z2IVuIhYilgWOJbm5z9W7ClId1MNEyMmHHwqaKlBbG39yMb_Cx86O13nqVjYuW6LkWqdaUnAcid_PL8gnLRiY-UtK9VF6WooGqAPC1KxTdxd_B/s1600/DSC00317.JPG
因为时间关系,仅仅阅读了一部分大字报.看大字报告了一个段落,就随大家去参观校内各个系的建筑物.校园的规模还是不算小的, 校园内还是有些很古老的建筑, 校园内有些地方,肃穆清冷,颇多雅趣,.大概因为是在大串联期中,学生及一部分教师都到全国各地串联去了,剩下在校内搞文化大革命的人不太多.本来打算再去参观校园的一些景点的,但终感有些疲倦了,便在校园内一个园林里散步了一会儿.经过大校门,走回到大街上,拟乘公交车返回.

五时半回接待站.在大门口,复遇一室友称,接待站的客房听说已经住满,,在我们房里,临时又安上三个铺位,住了三个人,免强住下.在食堂里用了晚餐,将近八点钟的时候,接待站工作人员来看望我们,有五十上下的年纪,人很精干.精神非常焕发.接待站工作本身就已经繁琐过重,但他沉着而且彻底,他丝毫也不焦躁,事事都细心照料,真是值得佩服.他的心境,我们的心境,其乐可知.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中国先贤哲人孔子的这句话在中国,几乎家喻户晓。因为中国自古是礼仪之邦,它代表了中国人天性好客的生活态度。

从接待站工作人员在对待客人的态度,可以看出不同文化的一些端倪。中国人传统的生活习惯中,有与人为善的美德,也有将客人看得至高无上的习惯。有朋自远方来(来得越远越尊贵),那是一件大事。需要隆重接待,从客人来,到客人去,是一系列的精心安排.

真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种下仁惠的友情者得到仁惠的友情,在这儿真是很具体地被形象化了.从十月底离开成都以后,转瞬已就过了二十几天.初出来时只预计准备呆上二十几天,带来几件衬衫和短裤之类,换了便没有洗,接待站连洗澡的条件都不具备,有到那里去洗衬衫和短裤呢?

上海的串联生活是快要结束了,因此我便准备明天晚上乘火车,沿湘沪线前往广州.此刻,回忆起来,这倒有趣得很,我倒希望广州不会成为我人生旅途上大串联的最后一站.我原以为,在串联途中肯定会遇到很多的困难啊.但有政府设置有那样多慷慨的接待设施,是的,我也感觉着应该满有革命的人道主义的意思.

返回寝室已晚十时过,大多数室友已归,预寝.言十一时倾曾有人来访,是隔邻的一位好友的客,料会带来不便,他颇觉抱歉.我很疲惫不堪了,很快就沉入梦乡,做了一连串不成条理的怪梦.爬上飞驰的南下广州的列车,因乘客太多,挤不上列车,差点跌落到路轨上………...日子过得既紧张又快乐.阔别成都才二十几天,很想念故土.我考虑在上海的串联任务算告了一个段落,我是可以走了.决定只身南下去广州.

第二天下午六时,我提着我的行李---一个小手提包,一个人前往火车站,乘车南下去广州,离别室友,我和他们握手告别了.出门晚风感觉寒冷.有接待站工作人员出门相送,临别时握手,依依不舍地告别.当晚到广州的火车有八点和十点的两趟,十点的是串联学生专用车.我就打算乘这趟车去广州,便要告别住了近一周接待站,就要匆匆南下了.我和接待站工作人员握手了.我也和同寝室的寝友握手了,我不断的说”谢谢,谢谢”.我出了门,他们也出了门,其中的一位还再走上前来与我再一次握手告别.

八时前赶到火车站,我要乘的是”学生串联专用车”.起初被停靠在第三站台,后要发车时,被分配停靠第一站台.这是一列普通的列车,没有餐车,卧铺车,上车后,甚感非常拥挤不堪.我 想起来了就是在上周的同一天晚上---也是这样一个寒冷的晚上,我孤身一人便乘沿沪涌线驶行的沪杭火车,由杭州车站动身去上海.在严冬的黑夜中火车快要开了,我从窗口伸出头去再望了望大上海,一座历史的名城,一座拥有中国工业近代史的名城,是中国近代工业的摇篮.我就要告别你了,短短的几天相处,留下了这么多鲜明的印象,整整二十三年后1989年夏天我才旧地重游上海.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