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1月1日星期日

我的大串联之旅( 5 )【杭州行】



我的大串联之旅( 5 )【杭州行】


上图为烈士蔡永祥相。[资料图片]和蔡永祥纪念馆墙上的宣传资料基本脱落

离开武汉又是晚上,坐的是一列开往杭州方向去上海的拥挤不堪的串联学生专用列车.列车究竟停靠第几站台,已没有记忆了.这是一辆加开的普通的临时客车.很晚了站台才开始广播通知去杭州,上海方向的串联学生凭学生证上车.自然也是人潮来势凶猛得很,好不容易我们俩人才挤上了这趟车.在漆黑的夜色中火车慢慢启动了,我从窗口伸出头去看见,站台上还有不少人挥手向车内人告别.列车出站后就加快速度,不一会儿灯火辉煌的武昌火车站就被远远抛进茫茫夜色中不见了踪影.

车内人声鼎沸,夹杂着各种方言,有东北话,闽南话,江浙话,四川话,湖北,湖南话,广东话.在一片喧闹声中,大家都好像都还沉浸在大串联的喜悦中.虽然时局在大动荡,大分化,我的心境也随着大动荡,大分化.新的机灵和耐性,我实在是很佩服的.在文革一开始,他经历的处境应该比我艰难曲折得多,因为好歹我父亲还是厂领导干部,文革一开始还没有受到冲击.他就要艰难许多了.我们从成都火车站登上列车,开始大串联那一刻起,他就是乐观的,总是鼓舞我们,安慰我们.时而为我们勾画全国大串联的路线,时而又给我们讲解各革命圣地,历史古迹的历史文化背景.带给了我们无限的乐趣.他说杭州钱塘江旁边蔡永祥烈士的墓一定要去瞻仰,还要陪我去游西湖,虎泡泉.

我自然很乐意.新是生在成都,在成都长大.我母亲是生在成都,在成都度过了她的童年和少年时代,抗战前,我外祖父为了生计,把我母亲全家从成都迁居到长江第一城宜宾.我在宜宾出生,在宜宾度过我的童年,因我父亲调工作到重庆,1956年11月我们全家从宜宾合江门码头乘一膄小客轮顺长江东下经泸州到重庆,有我们不少亲戚在码头上送行.我在重庆度过我的部分童年和少年时代.后又因我父亲从重庆调工作到川北的重镇江油,1962年春季之后,我母亲把我和我妹妹的户口迁入到成都,借居亲戚家.我和我妹妹就留在成都求学.

这次能够大家结伴外出大串联也许是一生中最难得的一件事.新说他临走之时,他父母亲问他:”什么时候才能回来?他竟然回答不出,眼泪更是有点汹涌了.他自己最大的愿望随着急风暴雨式的文革时代来临之际.能够到北京,自然是他多年的宿愿,但把孤独的父母亲留在成都,他的心是很难受的.他很想念父母亲了.临走时他父母亲接连问他:究竟什么时候回来呢? 他竟然久久回答不出.多么思念留在家中的父母亲,他又多想去抚慰父母亲那颗受伤破碎不堪的心,他于心实在难忍,心里总有点黯然酸楚.为父母亲的原故,他决计杭州串联完后就返回成都了.他去意甚坚.我感到很抱歉,没有新同行,实在是美中不足的一件憾事.但他返回父母亲身边团聚比与我同行更重要..在十几天的串联之旅途中,我们所曾经历过差不多每一个难忘的场面都不断地交错地在我脑海中迅速地转换着,但一想到新同学的即将离去便突然感到心一阵阵隐隐作痛..和朝夕相处的新就要分手了,实在是厚情可感.而在我心里暗暗地祝福他能够平安地返回成都与父母亲团聚.

.列车走走停停经过了一夜,已经足足运行了十几个钟头,晨九时过就快要到达杭州., 火车经过杭州钱塘江大桥时列车慢慢地停了下来,很多人下车, 我和新也随大家在钱塘江桥头下了车去瞻仰蔡永祥烈士墓和纪念碑.参观时,旁边 安排有解放军--蔡永祥烈士的守桥战友在旁为我们讲解.1966年10月31日【解放军报】刊登<<一心为公的共产主义战士>>报道,祥细地介绍了他的英雄事迹,后为各大报广为转载,深深地感动着全国人民.在文革当中,他与雷锋,王杰,欧阳海,刘英俊等齐名,同列为时代的英雄.在全国名声大振.

【据(黄炳元de网络杂志)称:”1966年10月10日凌晨2点43分,天下着蒙蒙细雨,由南昌开往北京的764次旅客列车风驰电掣向钱塘江大桥驶来。在大桥南岸执勤的蔡永祥借着列车灯光,突然发现距桥头40多米的铁轨道上,横放着一根大木头!20米、10米、5米……在危及旅客生命和大桥安全的千钧一发之际,蔡永祥置生死于度外,迎着列车飞奔而上,奋力抱起大木……列车脱险了,旅客的生命安全了,年仅18岁的蔡永祥却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蔡永祥牺牲后,被南京军区荣记一等功,并追认为中共正式党员,批准他为革命烈士。”;】

晨八,九时,天气非常阴沉,有寒风,有点像北京的冬天.很冷了.烈士墓碑设在离桥头不远处,很简陋,碑上镌刻有蔡生卒年月和英雄事迹.事迹很感人,人们络绎不绝地前往在他墓碑前默哀,向他表达最深的敬意.有人还当场涌出热泪.我们也前往肃穆地立在碑前深表敬意.我们两人在碑前静静立了一会儿,才依依不舍地转身离去.从钱塘江大桥到杭州城区还有大约五,六公里远,听说桥下不远处有公共汽车站.我们费了些时间,步行下桥走上公路.幸好路傍有指示牌指示,我们又继续朝前走,在公路上走了大约两公里的光景.虽然是初冬,天气阴晦,北风阵阵呼啸,还没有下雪,道路冻硬了较滑,路上遍布着拳头大小不等的冰块,在肃穆清冷,空旷的路面上被我们踢得哗啦哗啦地乱响.我感到很新奇,我的故乡蜀地川西坝子现也是初冬了,天气却还较温和,冬季很难见到路面积雪和冰块.

途中遇着一位行人.他正是往车站去,我们就结伴顺他一同前往.走了一会儿,走到了公共汽车站,已经有人在那里等车了.侯车约半小时,一公共交通车到,乘车,经由这条公路进城,从车窗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眼前闪过的是远近散布的农舍和收割后的稻田.---快要到达杭州---杭州是历史名城----曾是五代吴越国和南宋王朝两代建都地.是南宋朝代的旧都,当时都市的繁荣昌盛程度就甚高,市内八九世纪,十二三世纪时代的古迹甚多.. 杭州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跨湖桥遗址的发掘显示,早在8000多年前,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距今5000多年前的良渚文化被史界称为文明的曙光。 五代时的吴越国(公元907年-978年)在杭州建都。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高宗南渡至杭州,升杭州为临安府。绍兴八年(1138年),南宋正式定都临安,历时140余年。

杭州历史悠久,自秦时设县治以来,已有2200多年历史。,是我国八大古都之一。被13世纪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赞叹为“世界上最美丽华贵之城”。杭州古称钱塘。隋开皇九年(589年)废钱塘郡,置杭州,杭州之名首次在历史上出现。杭州是个自然跟人文结合最好的美丽的城市,西湖西边,那是有着迷幻色彩的自然,沉淀了太多的历史。1949年5月3日,杭州解放,从此揭开了杭州发展的历史新篇章。车行几十分钟即到达杭州火车站.

【( 杭州火车站是原两淮盐运使汤寿潜(1856—1917年,浙江萧山人)为公司经理,着手筹办浙江的铁路建造事宜。时年50岁的汤寿潜就这样进入了浙江铁路甚至中国铁路的史册。他顶住来自清廷和列强的重重压力,通过动员“工商各界、缩衣节食、勉尽公义”来公开投股。在爱国激情的召唤下,从绅商到普通百姓认购极为踊跃,1909年(宣统一年)开始修建杭州城内的火车站,1910年才将清泰门站迁移至城内,改称“杭州站”,因是城内之站,所以人们又习惯称“杭州站”为“杭州城站”。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抗日战争爆发,同年8月13日,淞沪战事发生,10月13日、15日,日本鬼子对“杭州城站”进行了两次轰炸,大部分站房被炸毁,1937年12月24日,杭州在日军的铁蹄下沦陷。

杭州城站后经修复,再搭出临时棚才勉强维持运营。1941年日伪当局出于自我的需要和迫于社会各界爱国群众的压力,不得不考虑重建杭州城站。据收藏在南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的日伪资料中查出:杭州城站于昭和十六年(公元1941年)三月二十六日开工,经过整整一年的建造,于昭和十七年(公元1942年)三月二十一日竣工,不久就投入了运营。

原杭州火车站建筑于1909年  后毁于1937年8月13日淞沪战事发生,10月13日、15日,日本鬼子对“杭州城站”进行了两次轰炸,大部分站房被炸毁。1941年3月开始重建。新建的杭州城站采用日本奈良时期的古建筑形式,砖木混凝土结构、大屋顶、绿色琉璃瓦、清水墙体、斗拱飞檐,檐口角上有4个铁铃,寓意吉祥如意.摘自于网络)】.

古朴典雅的建筑风格和杭州古城交相辉映,成为杭州的标志性建筑。这一建筑一直延用到1997年。进入火车站广场, 公车停下了.司机说:”已经到了杭州城站火车站,前面显现出火车站建筑结构的都市的现代化程度不高,但样式甚古典。我们在火车城站广场下车后,见车站上已有很多来往的串联学生.有一条的红布横幅的标识张挂着,在寒风中摆动,是欢迎全国学生来杭州串联的接待站.看来已经挂了有一段时间了.

我们旋即去此接待站排队登记去广场串联学生接待站报到,被导入一离火车站不远处一接待站住宿,离西湖不远.园舍甚整洁,一切设备也很周到.有摆通铺的寝室,有食堂,还有阅览室.每天七,十二.六等时进食.安排好住宿处已过午12时,中餐时间已过,因未进食,感觉肚甚饿,难耐. 我们被旋即安排用午餐, 因饥饿的原因,吃的饭菜还算丰富味道佳.口味清淡,好象有清蒸鱼,炒肉丝,炒青菜, 盛满大米饭的大木桶旁,还摆有一大瓷盆素汤味鲜.

饭后,我们两个人,新和我,各人手提着一个小包,走出了接待站大门,跟着众人一道走向大路.有不少行人,这里离西湖不远了---先往那儿去呢?我向新商量----到西湖去逛逛吧.我们沿着马路朝前走,也经过了些小街.最引人注意的是文革中或文革前的城市大多数都是矮陋的街市房屋居多,但杭州也是这样整个城市显得破破烂烂的,有时在矮陋街房之中每每突然有现出一两幢中西合壁式的建筑.看起来,实在有点不大调和.彷佛把十几个世纪的街景浓缩在一个镜头中.

然而通往西湖的大道是现代,宽畅.突然走过一段路口,前面显现出西湖一泓碧蓝的湖水.那白堤上的深浓翠绿色的垂柳,肃穆而葱笼地呼吸着西湖的翠绿,使得那西湖翠绿的神秘意也就更加深厚了走过断桥上了白堤,两边的垂柳在细雨中格外娇嫩。湖对面层山起伏,在雨中显得朦胧而诱惑。一路前行.我们沿着白堤往西走,我们的心境有点暗淡了起来,已是初冬季节。

含孕有相当浓郁的阴冷的气息。途中观赏了一些景致,自然是有些冬景的味道,如象垂柳有些枯色之类,,但还是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感触到西湖风景秀逸的地方。如果是春暖花开的时节来,景色则会迥然不同,则堤上万条垂下绿丝绦,莺哥燕儿在草地上嬉戏,在柳树丛林中歌唱,歌声清脆婉转。穿过绿地,来到西湖边上,这天是阴沉的,一湖碧水春波荡漾,美丽极了。堤两边都是垂柳,白,苏堤两岸的风物都历历如画.我们缓步,把苏堤,白堤绕了一圈,在一亭子处略坐片刻,便起身朝灵隐寺方向走.

我们想顺便再参观一下灵隐寺,往东北行,不一会儿到达灵隐寺大门,只见寺内满园迸着青绿的枝叶.庙宇凝重,气韵浑厚。庙墙上涂抹着青灰色,已经斑剝了。庙宇建筑时一定是费尽心血的.可惜文革时期无法维护,颇显荒芜的景象.游人说,他前次来时这座千年的古剎时,它差一点儿被一把火焚毁。文革初期,当杭州市中学红卫兵在文革的激风暴雨骤然兴起之时,立志要扫荡旧世界遗留下来的一切,已串联了众多的红卫兵打算奔赴灵隐寺,把它焚之一炬.在此关键时刻,浙江大学学生急电周总理要求派兵保护.周随即指示杭州驻军与浙大红卫兵合作,围住灵隐寺,使之免于被焚烧而毁于一旦.假如当初灵隐寺被焚毁了,望着眼前掩映在这初冬季节中仍浓绿的树木丛中的寺庙,我们将会留下多么遗憾的感觉.

西湖靠近城区的话,虎泡泉寺就紧贴在山蔍.比起西湖的秀丽来, 虎跑泉寺是更为俗化了.这么样有名的一座古寺就近在眼前,山道并不高,山道多由年代已久的石板铺就,多少带有些古意.一望满山的松柏树已经成为蓊郁的树林了.坡上颇多乱草,受水气润泽,特为茂荣。庙宇和墙壁都涂成了青灰色.山门上的装饰和庙内的佛像已荡然无存,这或许也就是所谓”破四旧”一种表现吧.因为年代久远,记忆较模糊,寺的正殿背后是一泓清澈的虎跑泉,正殿有一座宽敞的茶室,前面的窗下摆着一排茶桌.来这儿吃茶和游行的人不少,但大都是来杭的串联学生,这倒也并不是很坏的事.窗外是满山遍野的树林。应该是风光明媚的地方,但不知怎的却没有引起新同学的美感。可能是他思父母亲心切。他嫌这里还不够幽静,林深,植被茂。假使是在蜀地的峨眉山的清音阁,山高,林深,苔滑,幽谷,逸林,瀑布流水潺潺,茂密的植被看起来会更有一番情趣的。这也是很难得的一方静土,特别是在那“文革风云变幻的年代“。这也算是一方圣地了。

茶喝到口味清淡的时候,我们起身下山转去浙江大学。【1897年初,即光绪二十三年,杭州知府林启在汪康年、陈汉第和浙籍朝廷官员朱智的大力协助下,建立新式学堂,经浙江巡抚廖寿丰同意,定名为“求是书院”。书院位于杭州蒲场巷(今大学路)普慈寺1928年2月28日,中华民国大学院发布训令,决定将国立第三中山大学改称浙江大学。浙江大学校长蒋梦麟致函大学院,提出:“请钧院提交大学委员会后议修正,准于大学名称上仍加‘国立’字样。”蒋梦麟的提议经大学委员会议同意,“国立浙江大学”这一名称从此得以确定。举校西迁

  1937年7月7日,日军进袭卢沟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中国的大学也面临选择。一些大学宣布解散停办,一些大学则在日本帝国主义的刺刀下面屈辱求存,而浙江大学选择了举校迁徙流亡办学的艰难长征。

  从1937年11月11日开始,竺可桢校长率领全校师生员工及部分家属,携带大批图书资料和仪器设备,开始西迁,历尽艰辛,经过四次大的搬迁,行程2600余公里,足迹遍及浙、赣、湘、桂、闽、粤、黔七省,先后在浙江天目山、建德,江西吉安、泰和,广西宜山,于1940年1月到达贵州,在遵义、湄潭、永兴等地坚持办学,直至抗战胜利于1946年5月返回杭州。其间还在浙江龙泉创办了分校。摘自于网络】好象著名的电视剧"围城"所描写的故事就以浙大抗战时期西迁时发生这段轶事为背景展开的.

  浙江大学西迁办学历时8年半,和中国人民的伟大抗日战争基本同步。浙大在艰难困苦的历史条件下,于炮火声中弦歌不断,为中华民族保留和培养了一批科学文化精英;避居乡野而励志科学创新,因成果卓著而被称誉为“东方剑桥”;确立“求是”校训。离西湖不远的浙江大学区域,当时应该算得是杭州的文革中心之一吧。
 
1966年风云突变,从“文革”运动一开始,浙江大学就立刻被抛到了漩涡中。因为浙江大学在全国造反特别早,在聂元梓大字报发表的第三天,浙江大学就贴出了一大片大字报,矛头直对着院党委。学校就此分成两派,一派要打倒旧党委,一派就开始保。这个划分很明显,原先的一批班干部成了保守派。浙大红暴会(全名“浙江大学红色暴动委员会”)的命名和成立.

天空是阴沉的,走进浙大校园,看见到处都贴满了密密麻麻的大字报.感触是有点眩目----我在当时浙大行政大楼东南一楼走廊拐角处走过来------迎面所见大字报栏上张贴着的打倒校党委书记刘丹,陈伟达和省委书记江华的大字报,阐述的内容有推行资产阶级,修正主义的教育路线,反对毛泽东思想等等,资料内容极为丰富,真令人目不暇接。

它却真实地反映了浙江省,杭州市当时文化大革命的真实的情况和未来发展趋向,这些文化大革命的大字报对公众舆论究竟发生过哪些有益的影响?对文化革命之前和之后的负责任的祥尽理论,在中国多如牛毛的出版物中还不多见.当今时代的变化在中国或在世界对文化大革命存在的看法已发生过什么样的变化?我认为文化大革命作为一种社会运动历史的挑战应当在中国现代史,世界的思想史上占领一席之地,因为通过分析与定量分析来验证引起世界震惊与争议有关文革10年的书籍和杂志文章的有理性化和说服力的文章内容不多。

浙大的校园也是很大的.我们在校园内转了好一会儿,终究感到有些疲惫,慢慢步行出校园回接待站。回接待站后吃了晚饭,疲惫不堪躺在上休息。有人进来,是刚到的串联学生。他们是才从上海赶过来的,已经将近六,七时。晚餐时间已过,因未进食,大家又饥又饿,甚为难耐。安顿好自己的床位后,足足等了半个钟头,连腿都很发软,无力了。伙房的工作人员一直在忙碌,为他们准备可口晚餐,很快就端出晚餐,他们旋即狼吞虎咽一扫而空。今知有饥饿,自是甚感愉快事。我实在佩服厨房的工人们的敬职敬业的精神。

晚间新同学对我言明,他明日将离开杭州返回成都将与父母亲团聚,特此向我告别。他送我一枚串联途中买的毛主席纪念章上面有浮印的毛带军帽,穿军装的头像并配有抽象的闪光的装饰。留作纪念。自从我们踏上大串联之旅以来,新同学以一贯的情谊关切着我们,我很感激他。我希望他平安地回到成都,把我的真诚祝愿带给他父母亲,并祝愿我们友谊长存。第二天早晨,在接待站大门外彼此分手。我们互相握手道别,互祝旅途尊重。依依不舍地目送他渐渐远去。

因新同学早建议我从武林门码头乘夜船,沿苏杭大运河前往苏州,再转道去上海,感觉着这一定是一趟浪漫之旅。我欣然的接纳了此建议。我返回接待站整顿行装。退了铺位。出接待站后,乘公交车搬去了武林门码头附近一个接待站,安顿好之后,我走出接待站,去市内盘恒了一会,又回到武林门接待站,休息了一个钟头的光景,已忍饥耐渴的等待接待站食堂要开晚餐了一---不一会接待站工作人员过来告诉我,叫我快去进晚餐,接待站的工作人员这样在细微的地方,事事关注,使我感激.

我进了食堂,坐在食堂里的一席,我对工作人员说明我钱不多,他说不要紧,接待站不收我的钱.我便很高兴地怀着谢意,去食堂窗口取饭菜.好象有清蒸鱼,炒肉丝,炒青菜,外加一大碗白米饭,我狼吞虎咽,一扫而空.餐后回住房休息,又遇见新来的串联学生,互相表示敬意,简单地自我介绍一番.可惜我依然客气着,没有攀问他们的姓名.我太疲惫不堪,好好休息了.决定明天晚间乘苏杭运河客船前往苏州,转道去上海.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