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26日星期六

科学家发现人类血液与H1N1病毒之间的联系

科学家发现人类血液与H1N1病毒之间的联系

科学家首次发现了一条有关于为什么有些人感染H1N1病毒时住院之后就死亡,而其他的病人却只表现出一种温和的流感症状的线索.

由加拿大和西班牙研究人员最新的研究表明,这与病人的血液中含白细胞介素17量差异有关.

患者拥有高水平的白细胞介素17 ,感染H1N1病毒的情况就严重,而症状轻者白细胞介素17的水平就低.

白细胞介素17有助于调节白血球细胞,对付感染和疾病.

这一发现可能导致的药物开发,以防止严重的H1N1病毒感染.

多伦多总医院的研究所的大卫.凯尔文博士说:“在极少数情况下,病毒会导致患者肺部感染,要求患者在医院接受治疗.”

“未来通过定向阻止白细胞介素17,我们有可能减少肺部炎症的数量,加快病人康复。”他说,这种治疗方法有望在数年之后用于临床。

测试确定那一部分人拥有高水平的这种分子在不久的将来是可能的。 凯尔文说。

“他说:诊断测试可以让我们早期很快知道是谁处于这种病情严重的风险中,”

这项研究发表在【危急重病】杂志上.


编译自 : 24 Hours

英译中国当代著名作家李劼人长篇小说【死水微澜】(节译)

2009年12月22日星期二

英译:云南民歌----【小河淌水】

">

英译:云南民歌----【小河淌水】

月亮出来亮汪汪,亮汪汪.
想起我的阿哥,在深山.
哥象月亮天上走,天上走.
哥,哥,山下小月亮出来. 亮汪汪,亮汪汪.


Yunnan folk song----A Placid Brook
The moon rising above the mountains is so bright
I miss my sweetie in the remote mountains badly
You are like the moon roaming around the sky
My sweetie, my sweetie, the moon rising above the mountains is so bright

想起我的阿哥,在深山.
哥象月亮天上走,天上走.
哥啊,哥啊,
山下小河淌水清攸攸,
月亮出来照半坡, 照半坡,
望见月亮想起我的哥.
一阵清风吹上坡,吹上坡,
哥啊,哥啊,
你可听见阿妹叫阿哥叫

I miss my sweetie in the remote mountains badly
You are like the moon roaming around the sky
My sweetie, my sweetie,
At the foot of the mountains flowing slowly a gentle limpid brook
The moon rising above the mountains shines over the upper half of the slope
Gazing at the moon, I miss my sweetie even more
A nice cool breeze is blowing over the slope
Ah, my sweetie, my sweetie ,my sweetie, my sweetie !
Do you hear me calling you ?

2009年12月19日星期六

黑鸭子合唱"小河淌水"

月亮出来亮汪汪,亮汪汪.
想起我的阿哥,在深山.
哥象月亮天上走,天上走.
哥,哥,山下小月亮出来亮汪汪,亮汪汪.
想起我的阿哥,在深山.
哥象月亮天上走,天上走.
哥啊,哥啊,
山下小河淌水清攸攸,
月亮出来照半坡, 照半坡,
望见月亮想起我的哥.
一阵清风吹上坡,吹上坡,
哥啊,哥啊,
你可听见阿妹叫阿哥.
歌曲下载:http://files.newwisdom.net/music/rep/2/2851.Wma


收录此歌曲的光碟有以下 3 张:

2009年12月15日星期二

我的大串联之旅( 7 ) (广州行)

我的大串联之旅( 7) (广州行 )

第一张照片为广州白云山
第二张照片为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

在严寒的夜色中沪粤火车从上海站启动了.客车已经人满为患,行李架上,座位底下均塞满了人,连厕所也站满了人.空气浑浊,发臭,喧闹声,嘻嘻哈哈笑声,这些倒很协调一致地奏出大串联式的交响曲.闹声整夜向我袭来.费了整整一夜火车把我们载到株洲火车站.作一次较长时间的停车,天飘小雪.站台上站有串联学生,系由韶山瞻仰毛主席故居凯旋归来者,人人皆有喜色.拟转乘这趟车前往广州.

天已经大亮了.我胡乱地从车窗口爬下,就到站台绿化带的冬青树后面迫不及待地找地方方便了.生怕座位被别人占了,又急急忙忙又从车窗口上爬进去.车内温度逐渐感觉暖和,听说还要停两个钟头,我自己发起愁来了。我与新原说好,按照我们的日程,在株洲火车站下车,再转道去韶山,瞻仰毛主席的故居。后再返回株洲火车站乘火车去广州。听说因去广州的串联学生太多,要从株洲转乘上去广州的火车是很困难的。我好不容易才挤上了这趟开往广州的列车,我很犹豫不决 当时在文革空前信仰热忱的推动下,所兴起的千百万的串联学生奔赴已经成为革命圣地的韶山的瞻仰毛主席故居的浪潮,这决不是偶然的。到底是去韶山,还是去广州,这是应该在我脑海里有很长期的斗争,最后我说服了自己:“还是先去广州吧,以后再寻机会重返韶山。

”株洲火车站是大站,中转站,要换机车头,为列车上水,检查列车.我们的列车停了两个小时后,从株洲火车站启动沿京广线向广州进发. 车窗外面的天色已经大亮,而且太阳都已经出现了,坐在摇摇晃晃空气污浊的车厢内,感到很不舒适。眼涩,喉嗓干燥,我很想睡,但久久又不能入眠。

我的座位和一位男士邻接,骤视身材中等,人甚和蔼,年龄怕将近三十了。我看他在昏暗的光线下锐意阅读一本小说。我感觉着他确实有学者的风度。我轻声地问他读的是什么书,他告诉我,他读的是苏联小说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我想这应该是比较好的事。我问他你有没有读过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在全俄共青团第十八届大会的广播演说词.那是一篇令人感奋,用生命所凝成的演说词.而且内容深动有力.他演说时,声音很有力量,绝不象一位病人.他目不能看原稿,记忆力惊人,全凭暗诵,演说流畅.

奥斯特洛夫斯基在生的时候最喜欢的一句名言 :“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一个人的生命是应该这样度过的,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在他临死的时候,他就能够说:我整个的生命和全部的精力都已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这句格言伴随我们走过我们的童年,少年,青年时代,影响了我们一生.我们谈到了苏联的卫国战争,列宁和斯大林时代的社会主义革命。他觉得俄罗斯的文学家契可夫,陀思妥耶夫斯基,戈果理和托尔斯泰的小说有着同样的一种精神,就是批判现实主义的精神,这似乎一直是俄罗斯文学的主流。而俄罗斯文学家他们走的就是现实主义道路,在小说主题上尽管迂回曲折,而题材却是最接近现实.我也极为赞同他的观点。

他是福建三明市一所中学的老师。六十年代毕业于某师范学院的政治哲学系,他也一直在锐意地研究中国的哲学。文革前他在中学教高一的政治哲学课,串联开始后,随同学校的师生赴北京参加毛主席接见。随后沿京沪线南下到上海,再乘火车到广州,再从广州乘火车回福建三明.他告诉我,他们三明市是林区。深邃的林区里,大树参天,那种到处深浓的翠绿就是三明的特色。这是我最喜欢的环境。我羡慕极了。我在心里暗暗佩服,他毕竟是搞哲学的人,喜欢孤独地专心致志地研究.对他的学识,特别使我生出敬意。我们互换地址,要保持友谊。我将昨日所带干粮复行,与之分食,他坚拒之.只好一人独用.

天色依然很明亮。我们的列车驶在京广线上,车窗外显现出是南国深浓的翠绿,是一种肃穆而葱笼的呼息着的翠绿。列车驶过韶关车站后,车窗外的景色越发苍翠了。铁路轨道一直沿珠江上游北江北岸前行。列车由韶关驶向广州足足费了一天工夫,但沿途的情形已经较模糊了。途中一直是沿北江北岸而行,既然时令已是初冬了,南粤还是一片葱绿,但少不了是有些秋天的景色,如象霜林红叶之类,但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那一朵朵的鲜红的木棉花.满山遍野都是.感触这是风景特别秀逸的地方.

列车沿着北江北岸急驶,北江水很清澈,河流很平缓,平稳地在江中奔流.远峰多半隐藏在烟雾之中.江上时有水鸟成群而游,还看见有蓬的木帆船和鸣笛的货轮溯江而上.渐渐感到热不可耐,在中午以后车厢内的温度当在摄氏二十几度以上.口渴,车中无水,要到车停站后,下车到站台上才能有凉水喝,现在只好忍下去了.幸好离广州并不太远了,只需行驶一,两个小时就要到达了.车内的乘客渐渐活跃起来,有的开始收拾行装,作下车的准备.直到至下午六时将近,列车才徐徐地驶进广州火车站.车内乘客立即骚动起来,还未等车停稳,就仓促起身,拉动行李架上的行李,想争先下车.要抢先下车,我也来不及了.

车停稳后,我仍然是等待众人先下车后,才手提小包缓步下车.走出车站时节已经是初冬,但广州的天气仍然很热.太阳的照射还很烈,室外温度在27,28c度以上.街上行人大都着夏装.我从成都出发到北京时,时令是初冬,我着一身冬衣,现在热得大汗流,穿不住了,连忙脱下,穿一身单衣.才随乡入俗.有舒服的感觉.广州火车站极为典雅,好象全用青砖石砌成,规模较大,没有华丽的装饰,成都也有与之类似的火车站,与之相比大有逊色.广州火车站离市中心并不近,如乘坐公共汽车要费时个把小时才到达. 火车站广场边上好象已通电车,司机有女性.

车站广场上串联学生甚多,广场上有串联学生接待站,接待来自全国赴橞的串联学生.我旋即前往接待站报名登记住宿. 我们乘接待站提供的汽车,载往落宿处.沿途所见,一片热带城市的风光,街道整洁旧房居多.车驶入海珠广场附近的一条小街内停了.司机叫大家下车,称接待站到了,接着又叫接待站里面的工作人员出来迎接.其中就有一位是接待站的负责人.是一位中年的女同志,全站的工作人员包括负责的女同志共三人,另外两人为男性.这是一处靠近海珠广场附近的一街道办事处设置的接待站,是由办公室稍加清理以作应急之用的.落宿处颇为幽静,花草甚多,有点林木森森的感觉. 落宿处系楼房,十几人居一室,甚为宽敞.盖因广州地处亚热带,故气候冬季气温也高,夜晚仅需盖一薄毯,此等情形,为成都所绝无仅有的。

我走到接待站门口,见门阙处贴有一标识,见后,我立在门口发呆的望着,一位工作人员模样的走上来向我讯问,原来她就是接待站的负责人.我告诉她我没有钱交饭菜票,她态度十分大方,并殷勤地邀请我先进食,她看我沉默着,又补充了一句:为了全心全意的为外地赴橞的串联同学服务,我们会帮助你的.好在我在离开成都大串联之前,在贴身的裤腰包里放了四十块钱.是我妈给我旅途上开销的.当时这笔钱数目是不小的.由北向南,沿途经过不少地方,这笔钱就渐渐用完了.我身上没有一分钱,我便想向接待站借钱.买饭菜票.出面与他们交涉,称我仅仅借二十元钱,我出示我的学生证,打借条,结果丝毫也没有起什么作用.最后只同意暂借两元.我保证我父母亲钱电汇一到马上还.我用借来的两元钱买了饭菜票.

安置停顿后,被负责的女同志邀往一餐室用餐,餐室规模不小,席面如一次坐满,可能容纳一,二十人.两侧壁上粘贴有文革毛主席的宣传画像,大都以文革金黄色为背景.主席的画像有半身也有全身.画者的技能尚可,显然是出于爱美术者之手.走近细观之,见原是广州美术学院红卫兵创作小组所创作...随后安排了铺位.再到饭厅去用晚饭.一进饭厅,粤菜味的风味便不同了.阵阵浓郁的菜香味扑鼻而来. 晚餐较丰盛.所用的菜肴不甚记得了.广州城里的炎热,早已丢在脑后了.工作人员替我们每位先盛上一碗汤.饮完汤.在去厅中置放的一个很大木桶中,舀一碗白米饭,还替每人准备了两份粤菜.大家的食欲被这可口的饭菜激起了.开始大吃而一扫而光.

晚饭后,我哑坐在铺位上发愁,我已身无分文了,想到明天怎么办呢?想一想还是决定留在接待站,等我母亲电汇钱来再出门.次日早晨,一起床,用完早餐,我马上跑到附近邮局向父母亲发电报要求火速电汇四十元钱,我已身无分文了,在这繁华大都市里,我差不多快成乞丐了,无法出门,只有留在接待站里成天睡觉,天天盼望我母亲电汇钱来.

一人留在接待站内.无人可谈,无事可做,无报书可读,差不多就离开了这个世界.寂寞地在室中徘徊,突然思念成都,乡愁不能遏止.没有远行时,我对于成都的感觉尚且一般,觉得是一座平和,安详的城市,地势非常平坦,气候温和,生活方便.城区西南角.大概自明清人家开始就建有公馆,馆中设有花园,假山,水池.解放前,这公馆庭园文化在成都是很发达,成都的饭馆,茶馆和旅馆遍布全城.成都人喜欢饮茶是全国闻名,连十二,三岁的孩子都已经染上了这种嗜好.

成都的春天无论是街路或是郊外的田野花开得特别茂盛而壮观.城内高大的白果树枝发芽,开得枝繁叶茂,粗壮的法国梧桐树叶茂,柳絮纷纷扬扬,街路边芙蓉花盛开.如果朝郊外走,所见的算得上是一幅更为壮观的景色,站在乡间的路边,看看那壮观的无边无际的没有尽头的金黄色油菜花海的景色会给我们留下终身难忘的令人震撼的感觉.在成都春天的油菜花风景秀丽的盛典,到广东来,就变成了满山遍野像火焰一样盛开的木棉花.木棉花在平畴中,亭亭玉立,初次一见不能不令人惊叹.想到这些是应该可以得到些安慰的.


无事可做,只好索性睡觉吧.隔了一天我妈电汇我的钱终于到了,接待站把电汇通知给我,凭此通知再加上我的学生证到邮电局取了四十元钱.马上还了接待站两元,取回借条.心情舒畅,这自然使我感到很愉快.饭后一个人外出散步.接待站处于市中心海珠广场附近.对街便是海珠广场.出行不远既可见珠江,我走到一处临江的平台,有石栏可凭眺.我也在这儿凭眺过一刻,见船在江中往来游弋,江水在夕阳光中反射着璀灿的虹彩,只微微荡漾出一些舔岸的声音.

【在珠江两岸之间,架有1958年建成的珠江大桥,下承钢桁架梁,桥面可以开合。有大船从桥下通过,桥面就像两条巨臂一样从中间自动张开,每五分钟开合一次,于是船都就着桥开而行。(记忆模糊,不十分确定).据云建桥工程颇不容易,1958年,政府动员了万名民工,尤其是动员了广大的荔湾区人民,他们提出“家家无闲人”的口号,动员了千家万户的市民,投入了珠江大桥的建设行列,日夜奋战,仅用了两年的时间,就修起了一座横跨珠江两支流,全长500米,两岸引桥长达247米的大铁桥,从此打通了广州与西南地区的通道,加快了城乡的物资交流,大大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摘自网络】
广州热带性的阳光是很强烈,照得人火辣辣的,时节已是初冬,但我感到还是初夏,着单薄的夏装,颇感觉舒服。广州市街建筑相当讲究,爱用淡黄色,大街有很多骑楼,人行道穿楼而过。行人不管年青,中年,年老,男男女女大多着塑料拖鞋。这成了广州一大亮丽的风景。从海珠广场往西行,有广州人开的各色各样的粤味餐馆。广州人又开始恢复饮早茶的习惯了.这是中国人贫困三年之后,从1962年下半年开始经济慢慢好转的象征。食品供应增多了。广州店里的水果颇多,桂元,茘枝,芒果,香焦凤梨,还有类似羊桃的小果。

广州的花类亦多,茉莉,莲花,晚香玉,还有一些不知名的奇花异卉。街道两边尽是高大的榕树挺立.广州公园的树木是很苍郁,苍松翠柏.这是南粤古都一大风景.无论在白天还是在夜里显得有浓厚的南国的神秘感.大慨因为气候炎热昆虫,蚊虫很多的原故,公园里也安装有电灯.在这林木葱郁的地方显然要比别的地方要凉爽得多,因此去那林木葱郁处纳凉的人就不少.返接待站,已晚十一时过,大厅里仍是人来人往。一位接待站的工作人员操广东口音的普通话走过来打招呼,她问我今天外出参观广州市的情形,我便回复她说收获很大,并极力称赞广州繁华,她随即便建议我要去中山大学,农民运动讲习所,黄花岗烈士陵园看看。我感觉其建议很有意义,终感外出一天奔波太累,进房间倒床便睡了。

第二天天气异常晴朗,按照我的日程,这天是游览郊外的白云山,恰好是最适宜于郊游的一天.九时顷出发,在海珠广场就有不少公共汽车.我坐上了一辆公共汽车.已经上了车,同寝室的一位室友来和我打招呼,他告诉我,立刻要去毛主席主办的”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并问我是否愿意与他一同前往.我犹豫了一下,谢绝了.我们从汽车窗口上匆匆忙忙地说了几句. 公共汽车出发了,似乎是向着东北方在走.市内还是看得出经历过文化大革命的洗礼,市街建筑物上挂的文革标语.一到近郊,情形便完全两样了.在离白云山较远处停下了车.




白云山属我国南方五岭大庾岭支脉的九连山山脉末段,南粤五岭是被人们传说得十分庄严的,古代作为五嶽之一,祭秩比于圣山.特别由我这个生长在四川峨眉山附近的人看来,它虽然不象峨眉山那样时常喷云泄雾外,它却显得实在平常而灵秀.除在山脚下有一些风景区之外,山上倒显得有点寂静,既不见有什么双手合抱的松柏大树,也没有见什么林荫深处掩映着的庙宇.山,只是一带聚拢着三十多个山峰,山体相当宽阔,有点陡峭.总面积20.98平方公里,最高峰摩星岭,海拔382米。每当霏雨绵绵,云雾缭绕于黛山葱绿间,半壁皆素,故名白云山。

山路不是很难走,山上的花木仍然开得很茂盛.路边有一小亭已经倾斜,有一种不知名的树木上所缀成的花朵已经零落.草丛中见有好象是一株株的花石榴,高尚不及两尺,仅仅在一茎枝条上开着一朵花双瓣而鲜艳,还有几颗蓓蕾.竟然还有冬令时节才开始盛开的花.它引动了我,令我吃惊.我想折下来带回去,但又踌躇不前,不肯下手了.我们费了些工夫,沿着弯蜒的山道,爬上山顶,立在山头,在左前方,远远可以望见广州全市.山上草木和蜀地境内所见的毫无差异,虎尾草,车前草,蒲公英之类,全都畅茂地盛开着.到了白云山,才见到南国竟然有这样如此美丽的山.山川草木和我的故乡很相仿佛,尤其是仿佛亚热带的风光,,我到了这儿,也就仿佛到了亚热带.

【象这样人与大自然和谐地相处,白云山距市区有15里之远,而如今,随着城市建设与发展,白云山已自然而然融入到城市中,综观我国乃至世界的大城市中,能象广州这样在繁华闹市中拥有一座充满自然生机又与人如此亲近的山峦,不要说在国内不多见,就是在一些世界大城市中也不多见。这就使得白云山不仅成为市民休闲健身的好去处,更重要的是成为调节城市生态环境的“天然大氧吧”,被美喻为广州“市肺”。---摘自网络】.

观景毕,我沿着白云山盘旋的山道,向山下步行,我走到半山处的一座小亭子处便歇了一下..这是一座破旧不堪的小亭,掩映在一些林木中.风景尚佳,但我没有停留多久,再继续往山下走,这太寂寞的山景竟然对我也有这么大的引诱魅力.越接近山脚下越就好象有一种回到故乡的感觉.白云山下的田畴坦荡着,阳光明媚,微风吹拂,大地在朝我们开朗的微笑.远近显示出错落有致地排列的高大的木棉树,树枝上绽开着像火一样红的木棉花. 我真爱木棉树,我爱它那苍劲挺拔,傲然耸立的姿态,我爱那火红的木棉花,那如彩云静涌的树冠,当然我也更爱它给南国增添的春色.

我下山来,步行约十多分钟,抵达一公共汽车站.,散布在车站附近的候车乘客,不期然地品排着坐在一阶沿上.面临着公路一侧聊天.谈谈文革的形势;谈谈国际反修,反帝,也有的在谈自己大串联途中的经历..此时国内文革形势正在以意想不到的方式在可谓一浪接一浪地迅猛发展. 候车一会儿,见一车到,众人都陆续都聚集拢来了,大家都兴高采烈的样子上了车.车启动,向前行驶.车转下一个坡道,跑完了一大段大抛物线形的弧道,经过一片农田,公路平直了起来.足足行了半个多钟头的光景,公路变得越来越宽,进入城区了.约略有十几分钟的光景便到了一个车站.车站位于一条老街上,街上的建筑是一幢幢骑楼式的楼房相连.,好些都是清末民国初的建筑.但又状是西式的.结构相当匀称.楼上多是晾晒一些衣物,楼下骑楼通道行人频繁过往.

虽然是冬天了,太阳很大,气温很高.我在骑楼里走了一会儿,开始想到去访黄花岗七十二烈士陵园,祭拜先烈的英魂.我在街上看见有三轮车,走上前去探问黄花岗七十二烈士陵园的地址,车夫的广东话却不大好懂.我问他们去黄花岗烈士陵园怎么去,由于语言的隔阂,他们也很茫然.我改而向街头过路的学生样的青年问,,这一问却立地收到成功.一位操广东话的青年告诉我: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陵园在越秀区先烈中路79号.位于白云山南麓的黄花岗南,路途较远.黄花岗烈士陵园,他听说已因国民党的原因,谢绝参观.我只有打消了去参观的念头,而失掉了谒陵的机会.

我是在23年之后的1989年春天时才参观了黄花岗烈士陵园.我串联广州时,正是文化大革命形势发展很紧张的时候,含孕着相当浓郁的运动气氛.这样最值得令人回味无穷的印象至今还留在我脑海里.我阔别广州二十多年后,1986年春天,由成都乘飞机到广州出差的时候,曾经再一次温习过广州,整座城市在那深浓的翠绿中,一下飞机,就喘气连天地在广州市中颠簸.走过了些大街,也走过了些小街.最引人注目的是有好些空旷的地面上,高楼拔地而起,在大多数矮陋的街市房屋之中每每又突然出现一两幢高大的西式建筑.这些现代与老旧式建筑的合壁,实在有点不大调和,仿佛把几个世纪的广州市的历史浓缩在一个镜头里面.然而大街是现代式的,较宽,有电车设备,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期,珠江三角洲,由其是深圳,珠海,广州在城市变化,经济发展是显得出类拔萃,当时很多人都有涌向珠江三角洲的谋生闯荡的经历.这些都是题外话了.还是言归正传回到主题吧.

此时我站在街头,问自己,先往那儿去呢?还是利用时间到广州毛主席主办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纪念馆去参观吧.时间已不早了,我便决心早去早回,乘公共汽车几经转车,好不容易到达农讲所馆址所在地中山四路下车,向农讲所方向走去.走进农讲所的广场,见有一幢庙宇式的建筑,猜想是农讲所.好象屋顶是绿色的琉璃瓦,飞甍跃瓴,凃饰着各种的彩色.院内树木不多,而且紧靠着闹市区,这使建筑物布置比起要象农讲所与学术之地就显俗化了.不过作为一个社会科学学术研究的场所,总觉得未免有点不大调和.但在那样一种革命艰苦初创时期,还有谁会照顾到这些形势上的内容呢,这或许也就是所谓的中国革命的一种特色.结合自己的国情,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我个人出于好奇心的策进,决心要走进这样一座有名的庙宇式讲习所参观.迈进讲堂内,见讲堂内并不很高,四围多由明时代的古砖砌成,多少有些古意.庙宇和墙壁都涂成了青灰色.庙门上的装饰表明庙内已完全革命化了.装饰文革和颂扬毛泽东思想的标语,一律都革命化了,但仍看得出是一座年代久远的庙宇.在广州市的闹市竟然有这样一座古色古香的庙宇,我都感到实在是一件增添风景的趣事.讲堂的内部非常扑素,两侧和后壁贴有文革宣传标语.庙宇的正殿是讲台,前面的墙壁上挂了一面镰刀加斧头的党旗, 党旗下是讲台,讲台下摆着一排排课桌.窗明几净,是一座宏敞的教室,想见到这儿来听讲的人一定很多.把这儿作为以适应革命形势的发展,培养农民运动干部的地方倒是很好的一件事.

我围着讲堂里转了一圈,从右手边的门走出,有一个宽畅的广场.观后我才愈加感到建立这座讲习所的重要性.无疑要拯救中国,就是不能忘掉中国的农民.一个人民革命家,他不会忘记人民,更不会忘记中国的农民.在广场上站了一会儿,我嫌它缺少些树木.假使再多植些树,把整个广场掩映起来,或者会变得更美丽了.我也是在讲堂的正门前,排队凭介绍信和学生证买了一枚讲习所的纪念章,选了一枚品色好的.

从讲习所走出,折往东走,走不好远便是一个公共汽车站.从这里可以乘由西向东的公共汽车去中山大学.阳光相当的强烈,虽然有点微风,还是总感受着热意扑面而来.我又把外衣脱下了.我等了不一会儿,不久一辆公共汽车到,乘车前往中山大学.中山大学,应该算得是广州市的文革中心了.宽敞的校舍掩映在热带的树木中.在校园内随处可见贴有冲击省委的赵紫阳,市委书记焦林义,校党委书记,校长黄焕秋及一些教授,教师,还有国学大师陈寅恪的大字报.

【文革时期,牌坊受到严重破坏,“国立中山大学”六字被红卫兵以水泥覆盖,转刻为“为人民服务”:“格致、诚正、修齐、治平”也被水泥覆盖。文革期间(1966-1968年) 广州中山大学为全市、全省所最瞩目的单位。中山大学的学生造反派组织——“中大红旗”全省闻名,执广州造反运动之牛耳。该校保皇派学生组织——“中山大学革命造反委员会”也是广州保皇派的骨干。1968年夏秋以后,“中大红旗” 的头头们全部被肃整,背上“文革三种人” 的包袱,即使在80年代中青年知识分子大提拔的潮流中也绝无升迁希望。而保皇派学生组织“中山大学革命造反委员会.则不同---摘自网络.】.

.尽管是文革化了的中山大学,正在经受着文革大风暴的洗礼,也微微地有学术生命的脉搏在鼓动.归接待站已逾晚七时,用过晚餐后,与接待站的那位女负责人及同室的室友话别.瞬间已过了一周,好象还有久别重逢的感觉..告别的仪式完毕了.照理我就要返川了应该可以是心满意足地达到理想境界了,游历了大半个中国.我照计划明晚动身到广州火车站候车,乘车沿粤桂黔渝铁路泛蓉.我想.晚上准有列车可以出发,我是感觉着可以放心了.第二天晚七点钟左右,与大家告别后乘车前往火车站.离别广州前往重庆.

英译中国当代著名作家李劼人长篇小说<<死水微澜>>节译

skip to main | skip to sidebar
清衣江

2009年11月28日 星期六
英译中国当代著名作家李劼人长篇小说<<死水微澜>>节译
李劼人选集封面

李劼人成都旧居



英译中国当代著名作家李劼人长篇小说<<死水微澜>>(节译)


死水微澜






■李劼人 著






第一部分序幕 一 至今快四十年了,这幅画景,犹然清清楚楚的摆在脑际:天色甫明,隔墙灵官庙刚打了晓钟,这不是正好早眠的时节?偏偏非赶快起来不可,不然的话,一家人便要向你做戏了;等不及洗脸,又非开着小跑赶到学堂——当年叫作学堂,现在叫作私塾。——去抢头学不可,不然的话,心里不舒服,也得不到老师的夸奖。睡眠如够的一个小学生,既噪山雀儿般放开喉咙喊了一早晨生书此不,还包得定十早晨,必有八早晨,为了生书上得太多,背不得,脑壳上挨几界方,眼皮着纠得生疼,到放早学回家,吃了早饭再上学时,胃上已待休息,更被春天的暖气一烘,对着叠了尺把厚的熟书,安得不眉沉眼重,万分支持不住,硬想伏在书案上,睡一个饱?可是那顶讨厌,顶讨厌,专门打人的老师,他却一点不感疲倦.,撑起一副极难看的黄铜边近视眼镜 ,半蹲半坐在一张绝大绝笨重的旧书案前,拿着一条尺把长的木界方,不住的在案头上敲;敲出一片比野猫叫还骇人的响声,骇得你们硬不敢睡.






Ripples across stagnant waterOne of the Earliest Vernacular long Stories of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中国最早的现代汉语文学白话长篇小说






The prelude to the first part :That scene still remained vividly in my mind even after four decades.It was at dawn that the bell of Linguan Temple next door had just begun to ring。 Was It a good time for me to have a refreshing morning's sleep, ? Why did I have to get up quite early and hurry up, off to school!" in the morning? Otherwise, my family members would give a loud snort. I couldn’t even wash my face before I had to trot to school – which then we called “ the school, “and now called “ the private school.” - -- to get top scores in the imperial exams , otherwise, I would feel uncomfortable and couldn’t get the teacher's praise either. If a primary student who had got enough sleep would read the new texts loudly at the top of his voice like a tit for the whole morning, perhaps that was what would happen every morning for 10 days ,if not it would happen at least like this every morning for 8 days .Because I couldn’t recite the excessive text assignments , the teacher beat my head with a bamboo ruler. Then I felt too pain when he pinched my eyelids . We went home after the early classes were over. Eating breakfast and then going back to school, I wanted my stomach to rest .Even more I was bathed in warm sunlight spring and facing a foot thick stack of the books which I had studied, How could you resist the temptation of sleep without closing your eyesI? I was so tired that I couldn’t hold out any longer .How would I like to have an enough sleep with my head bent over my desk.? ?The most horrible teacher who specially liked beating students was not feeling tired at all .Wearing a very ugly brass framed myopic glasses and sitting on his heels before a big heavy writing desk, he constantly flapped the desk with a foot-long bamboo ruler. Its flapping sound which was also terrifying than the wildcats ’mew, you were almost scared out of your sleep.






还每天如此,这时必有一般载油、载米、载猪到杀房去的二把手独轮小车,——我们至今称之为鸡公车,或者应该写作机工车,又不免太文雅了点——从四乡推进城来,沉重的车轮碾在红砂石板上,车的轴承被压得放出一派很和谐,很悦耳的“咿咿呀呀!咿呀!咿呀!”.






These things that occurred almost everyday when at the time there definitely appeared to be two -handled wheelbarrows passing by fully loaded with rapeseed oil, rice or pigs to the slaughterhouses ---- we could have called it a cock wheelbarrow .Or it should be written as a “mechanic wheelbarrow” .But it was far too gentle. ----or the peasants pushed the wheelbarrows down into the city’s streets from the countryside all around, their heavy wheels ran over the red gravel stone road .The front wheel bearings when they were squeezed would make a very harmonious, and pleasant sound “yi-yi-ya-ya!” .






咿呀?只管是单调的嘶喊,但在这时候简直变成了富有强烈性的催眠曲!老师的可憎面孔,似乎离开了眼睛,渐远渐远,远到仿佛黄昏时候的人影;界尺声也似乎离开了耳朵,渐细渐细,细到仿佛初夏的蚊子声音,还一直要推演到看不见听不见的境界。假使不是被同桌坐的年纪较大的同学悄悄推醒,那必得要等老师御驾亲征,拿界方来敲醒的了。






Although Yi-ya-yi-ya sounded just like a monotonous shouting, yet at this moment it turned into a very strong lullaby ! The teacher’s odious face seemed to leave my eyes, further and further away , far into the shadow of a human figure at dusk ; The flapping sound of his bamboo ruler would have left the ears, gradually becoming smaller fine, down to the mosquito sound like it in early summer, but it also had to be deduced to the unheard and the invisible realm. If I wasn’t pushed awake by my classmate whose age was older than me sitting beside me 。The teacher would come: and tap his bamboo ruler against the desk to wake me up .






虽只是一顷时的打盹,毕竟算过了瘾。夫然后眼睛才能大大睁开,喊熟书的声音才能又高又快,虽是口里高喊着“天地元黄”,“粗陈四字”,说老实话,眼里所看的,并不是千字文、龙文鞭影,而清清楚楚的是一片黄金色的油菜花,碧油油的麦苗,以及一湾流水,环绕着乔木森森,院墙之内,有好些瓦屋的坟园。






Although I only took a short snooze , after all, I enjoyed myself to the full. And then with both wide-open eyes, I could read those familiar texts faster and louder. Though I shouted about "Heavy Earth Element Yellow ", "Cu Chen Four Character” " frankly speaking, instead I saw ” the Thousand Character Classic (Qian zi wen), ” and” Dragon Textbook (Longwen bianying) ”, what I clearly saw was a vast stretch of golden rape flowers, lush green wheat seedlings, as well as a meandering brook flowing around the walls of graveyard in which were quite a number of Tile-roofed Houses surrounded by dense trees.






至今还难以解释,那片距城约莫二十来里的坟园,对于我这个生长都市的小孩子,何以会有那么大的诱惑!回忆当年,真个无时无刻不在想它,好象恋人的相思,尤其当春天来时。






So far it was Still difficult to explain, why the graveyard about 20 li from the town , was such a strong temptation to a boy like me growing- up in urban Chengdu! In casting back to those years, it was constantly in my thoughts like yearning between lovers ,especially when spring came.






在私塾读书,照规矩,从清早一直到打二更,是不许休息的,除了早午两餐,不得不放两次学,以及没法禁止的大小便外;一年到头,也无所谓假期,除了端阳、中秋,各放学三天,过年放半个月,家里有什么婚丧祝寿大事,不得不耽搁相当时日外。倘要休息,只好害病。害病岂非苦事?不,至少在书不溜熟而非背通本不可之时。但是病也是不容易的,你只管祷告它来惠顾你,而它却不见得肯来。这只好装病了,装头痛,装肚子痛,暂时诚可以免读书之苦,不过却要装着苦相,躺在床上,有时还须吃点不好吃的苦水,还是不好!算来,惟有清明节最好了,每年此际,不但有三天不读书,而且还要跑到乡下坟园去过两夜。这日子真好!真比过年过节,光是穿新衣服,吃好东西,放泼的玩,放泼的闹,还快活!快活到何种程度!仍旧说不出。






Studying in a private school class, according to the rules, from early morning to begin to sound the day watches (around 2 o’clock p.m.) ,we were not allowed to rest .With the exception of two meals (breakfast and lunch) , our classes had to be over , and things such as the toilet could not banned; all year-round, it made no difference whether we had holidays or not , in addition to holding a three-day holidays for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and Mid-Autumn Festival, , we took the Chinese New Year holiday of half- month per year. . When those special events such as " birthday congratulation, weddings, funeral arrangements.happened at home... , we had to delay for some time. If you wanted to rest, so you had to pretend sickness. In case you really did so, wasn’t it a bitter job for you? No, at least when you were required to memorize the whole textbook though you were not able to do it, . But illness was not really easy thing for anyone You just prayed it to graciously patronize you. and it was not willing to. Thus you had to pretend sickness such as headache and stomachache . True this would enable you to avoid hard studying temporarily. However you had to assume a pitiable look, lying in bed .Sometimes you had to taste some unpalatable bitter herbal soups. This was still far from ideal. I thought the Qing Ming Festival was best for me . Every year this time, we not only had three days without reading , but also went on our countryside trip to the graveyard where we would spend two nights . This was really a good day much happier than the Chinese Lunar New Year which was just to wear new clothes, eat something Delicious ,play and make noise in a wanton way. But we still couldn’t tell you exactly to what extent how happy we were!






只记得同妈妈坐在一乘二人抬的,专为下乡,从轿铺里雇来的鸭篷轿里,刚一走出那道又厚又高的城门洞,虽然还要走几条和城里差不多同样的街,才能逐渐看见两畔的铺面越来越低、越小、越陋,也才能看见铺面渐稀,露出一块一块的田土,露出尘埃甚厚的大路,露出田野中间一丛丛农庄上的林木,然而鼻端接触到那种迥然不同的气息,已令我这个一年只有几度出城,而又富有乡野趣味的孩子,恍惚起来。






I would remember sitting with my mother in a duck canopy sedan chair rented from the shop specifically for rural areas, lifted only by two-persons .Just out of the gate of the high and thick city walls, although we would walk through several streets which were the same as in the town ,the shop fronts on both sides of the street that we could see would become lower, smaller ,and more and more simple and crude, then sparsely scattered until stretch s of land ,dusty roads, and villages surrounded by dense trees clustered in the middle of fields were revealed. However what I breathed with my nose was very different outdoor rural atmosphere than the air in the town ,which made a boy like me, had a fascination for the life of rural areas, who was only several times a year out of the city ,.into an ultimate trance.






啊!天那么大!地那么宽,平!油菜花那么黄,香!小麦那么青!清澈见底的沟水,那么流!流得漍 漍 的响,并且那么多的竹树!辽远的天边,横抹着一片山影,真有趣!






Ah! So Vast as the Sky appeared in front of me .What a large endless plain! Just awestruck by a vast stretch of golden rape flowers as well as the sweet fragrance.!Such a brilliant emerald green of young wheat !.The bottom visible limpid water went gurgling on.in the ditches of paddy fields And there were so many bamboo trees! The distant blue mountains casted their blurred shadows on the horizon. It was really interesting .






《死水微瀾》名列 世紀百強 第 17。作者李劼人(1891~1962),中國小說家,翻譯家。原名李家祥。四川成都人。中學時代大量閱讀中外文學名著,擅長講述故事。1912年開始寫作,1915年以後,任《四川群報》主筆和《川報》社長兼總編輯,寫了大量時評、雜文和近百篇文言、白話小說,內容多為暴露社會生活的陰暗面。1919年6月,參與發起少年中國學會成都分會,年底去法國勤工儉學,並學習和研究法國文學。1925~1933年先後在成都大學、四川大學任教,翻譯、改譯法國文學作品,創作了《編輯室的風波》等10餘篇短篇小說。1935年起筆、1937年完成的各自成篇又互為連續的長篇歷史小說《死水微瀾》、《暴風雨前》和《大波》,是他的代表作。3部作品比較完整地反映了從甲午戰爭到辛亥革命十幾年間四川的社會風貌和歷史變革,具有濃郁的時代氣氛和地方色彩。廣博的社會知識和風土人情的描繪,使作品體現了鮮明的中國氣派和獨特的藝術風格。1921~1949年,他還翻譯法國文學作品20餘種,主要有莫泊桑的《人心》,都德的《小東西》,福樓拜的《馬丹波娃利》、《薩朗波》,法萊士的《文明人》,羅曼8226;羅蘭的《彼得與露西》等。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李劼人選集》1~5卷。注:1。我硬译了“天地元黄”(Heavy Earth Element Yellow)肯定有硬伤。应该在英译的古籍上能找到,无时间细查,请愿谅。“三2.同样在应该在英译的古籍上能找到“粗陈四字”,无时间细查,请愿谅。我也是硬译为“Cu Chen Four Character” 肯定有硬伤。粗陈应该是“state one’s views briefly”.



发贴者 清衣江 时间: 下午3:47
0 评论:
发表评论

较新的帖子 较早的帖子 主页
订阅: 帖子评论 (Atom) Count

Free Counter
蹉跎岁月
▼ 2009 (13)
► 十二月 (4)
英译歌曲【遇上你是我的缘】(修改)
英译歌曲"天路"(修改)
Yeats Trail traverses poet’s ‘land of heart’s desi...
天路 清晨我站在青青的牧场看到神鹰披着那霞光像一片祥云飞过蓝天为藏家儿女带来吉祥 The...
▼ 十一月 (7)
英译中国当代著名作家李劼人长篇小说<<死水微澜>>节译
第一位走进竹幕后的红色中国的北美新闻记者去世
我的大串联之旅( 6 ) (上海行)
http://play.hupo.tv/tv/5512722.html 黑鸭子合唱组-康定情歌
http://play.hupo.tv/tv/5512722.html 黑鸭子合唱组-康定情歌
英译:【康定情歌】又名【跑马溜溜的山上】(修改版)
我的大串联之旅( 5 )【杭州行】
► 十月 (2)
地球的卫星月亮到底存在有多久了?
我的大串联之旅(4 ) (武汉行)
► 2008 (36)
► 八月 (4)
基因兴奋剂
记一群散居海外的西藏难民--达赖喇嘛玩弄的最后的策略
两座大桥的较量
译当代美国女诗人玛雅.扎图任斯卡的<<雏菊>>一诗
► 七月 (9)
对肺癌作基因测试搜寻恶性肿瘤 华盛顿(路透社):--美国和加拿大的研究人员已经采取措施为研究...
中国挡在乙肝病人前面,断其退路
英译:让我们荡起双桨>>--电影<<祖国的花朵>>插曲
英译:《我的祖国》--电影《上甘岭》插曲
受到阻碍的发展--加拿大国际开发署援内蒙项目记事
由索命的学校倒塌的大楼所爆发的极度的义愤,北京不可能禁止得了
来自离地球遥远的小行星的大碰撞导致恐龙的灭绝
這绝对不是华盛顿所喜闻乐见的那种硬力量的信息
英译:<<康定情歌>>又名<<跑马溜溜的山上>>
► 六月 (23)
英语诗<<深切的怀念在汶川大地震中遇难的我们心爱的孩子们!>>
英译网络诗《孩子快抓住妈妈的手》
随感杂谈---孩童命丧车轮之下有感而发
中国的第二流城市正赢得令人注目的转机
毛泽东时代的"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理论的现实意义论
处死全部的资本主义
中国的第一个月球探测器发射升空
中国的国家主席胡锦涛已经巩固了他的政治权力基础
如果台湾海峡于2008年8月8日晚间8时8分8秒
中国的第一个月球探测器发射升空
加拿大安大略省2007年省选杂谈
精神号与机遇号火星探测器的使命将延长
這绝对不是华盛顿所喜闻乐见的那种硬力量的信息
受到阻碍的发展--加拿大国际开发署援内蒙项目记事
胡锦涛将步入他下一届的5年任期
举世仍然缅怀毛泽东
黎明号小行星探测器开始了其带有双重目的使命的太空之旅
美国,英国科学家赢得今年诺贝尔医学奖
该回家了,色戒
来自离地球遥远的小行星的大碰撞导致恐龙的灭绝
" 21 世纪的中国与西方"--大卫.基尔高尔书评威尔.休顿的"写在墙上的"一书
记一群散居海外的西藏难民---达赖喇嘛玩弄的最后的策略(一)
21世纪的中国与西方--大卫.基尔高尔书评威尔.休顿的"写在墙上的一书
我的简介

清衣江
查看我的完整个人资料

2009年12月12日星期六

英译歌曲【遇上你是我的缘】(修改)

">

英译歌曲【遇上你是我的缘】(修改)

央金兰泽演唱:--遇上你是我的缘

You are my fate mate


高山下的情歌
是这弯弯的河
我的心在那河水里游

The love song under the mountains
is this meandering brook,
My loving heart swims in the brook.

蓝天下的相思
是这弯弯的路
我的梦都装在行囊中

The Lover’s yearning under the blue sky
is this winding mountain path,
All my dreams are packed into the travelling bag

一切等待
不再是等待.
我的一生
就选择了你

All the waitings
are no longer the waitings at all
For my whole life I ‘ve chosen you,
To be my life’s companion

遇上你是我的缘
守望你是我的歌
亲爱的...我爱你
就象山里的雪莲花
就象山里的雪莲花

You are my fate mate
Watching over you is my song
My dear, my dear, my dear…..I love you
You are just like the mountain snow lotus
You are just like the mountain snow lotus.



2009年12月8日星期二

英译歌曲"天路"(修改)

天路


清晨我站在青青的牧场
看到神鹰披着那霞光
像一片祥云飞过蓝天
为藏家儿女带来吉祥
The Road to the Sky


Early morning I stand on the green pasture
and see a deific eagle donning beatific sunlight
flying past the clear blue sky like a propitious cloud,
bringing wealth and happiness to the Tibetan men and women


那是一条神奇的天路哎…
把人间的温暖送到边疆
从此山不再高路不再漫长
各族儿女欢聚一堂

Ah! It’s surprising how astonishing a sky road would be…,
Giving all the warmth in the world to the frontiers
Since then the mountains are no longer high, and the roads no longer long.
And men and women of every ethnic Chinese would happily gather together






.
黄昏我站在高高的山冈
看那铁路修到我家乡
一条条巨龙翻山越岭
为雪域高原送来安康



,

At dusk I stand on the high mountains
Seeing the railroad being built to my hometown.
A long giant iron dragon would cross over mountain after mountain,
Bringing peace and happiness to the snow-covered plateau
.
那是一条神奇的天路哎…
带我们走进人间天堂
青稞酒酥油茶会更加香甜
幸福的歌声传遍四方
幸福的歌声传遍四方


.
Ah! It’s surprising how astonishing a sky road would be…,
Taking us into a paradise on earth .
the fragrance of barley wine and butter tea would taste sweet. than ever
The happy song will spread out in every direction
The happy song will spread out in every direction.


.





2009年12月5日星期六

Yeats Trail traverses poet’s ‘land of heart’s desire’

叶芝小道穿越诗人'胸中贮满愿望的土地'

Memories of County Sligo reflected in works

对斯莱戈郡的回忆反映在诗作中



DRUMCLIFF,IRELAND----William Bulter Yeats called County Sligo ”The Land of Heart’s Desire.” The place names are threaded through his poetry, transporting the reader to his land of myth and magic, beauty and legend.

德拉蒙克利夫,爱尔兰---被-威廉.巴尔特.叶芝称为“胸中贮满愿望的土地的斯莱戈郡。” 地名是通过他的诗作而串联在一起的,他的诗把读者带到他的这片充满神话与神奇,美丽而传奇土地.

But a better way to fully experience the Nobel Prize-winning bard is to travel the roads he walked, and to help visitors, the local Yeats Society and the Irish Tourist Board have developed the Yeats Trail.

确是,可以一种更好的方式来充分体验诺贝尔奖获奖诗人就是巡游他走过的道路,为了能有助于游客,当地叶芝协会和爱尔兰旅游局已经开发出了叶芝小道.

Most visitors began a Yeats pilgrimage in Sligo town, at the Yeats Memorial Building, where a 15 minute video gives a brief outline of his life. Up the roads is an impressionist bronze statue of the writer. Picturing him with extremely long legs and short arms.

大多数游客在斯莱戈镇开始叶芝的朝圣.在叶芝纪念大楼播放一段15分钟的有关他的一生简要概述的录像。沿着路走去看见的是一尊诗人的印象派铜像,雕像展示他极长的双腿和很短的双臂.

The Maud Gone Café nearby recalls his lifelong(and platonic) friendship with the poet and fellow revolutionary Maud Gonne.


在附近的莫德.龚茵咖啡馆回顾叶芝与诗人及革命伴侣莫德.龚茵一生(柏拉图式)的友谊.

Outside of town, however, the words on the page and the places intermingle. A sample:

在小镇外,诗篇里的诗句与游览的地方相互交融在一起,举一个例子:

In Drumcliff,15 kilometres north of Sligo, a simple headstone bears the words ”Cast a cold Eye/On Life, On Death/Horseman, passby.” In the background is the flat top of Ben Bulben mountain, recalling Yeats’ lines from his own epitaph: Under bare Ben Bullben head/In Drumcliff churchyard Yeats is laid.”



在德拉蒙克利夫 ,斯莱戈以北15公里,有一块简单的墓石上刻有一段文字“朝着生命/死亡/路过的骑士,投下了冰冷的目光。”背景是本.布尔本山峦的平坦的顶部,回想起了来自叶芝墓志铭的几句话: “在光秃秃的本.布尔本头像之下/在德拉蒙克利夫教堂墓地安葬着叶芝.


Glencar(or Glen Car) lake and waterfall is one of the most scenic places in County Sligo. Yeats, as a child, used to picnic here(“Where the wandering water gushes/From the hills above Glen Car,”) on summer holidays from his home in Dublin. In the poem “The Stolen Child,” he expressed the mysticism of the place: Come away O human child/To the waters and the wild/With a faery, hand in hand,/For the world’s more full of weeping than you can understand.”

格伦卡(或格伦.卡)湖泊和瀑布是斯莱戈郡最优美的地方.当叶芝还是一个孩子时,暑假常常从他在都柏林家中来这里野餐( “漫游的河水从那儿涌来/从格伦.卡之上的山岭涌来” )在“【被盗的儿童】,一诗中 ”他表示这个神秘的地方: “走吧,啊人类的孩子/去河流,去荒野/带上一个仙女, 手牵手 携手共进/ /尽管世界上充满了更多比你所能理解的哭泣。

On those vacations,he also visited the family that owned the huge Hazelwood estate on the shores of Lough Gill, east of Sligo. He later wrote about how “I went out to the Hazel Wood/For a fire was in my head.”

在度假中,叶芝他还访问了位于斯莱戈以东吉尔湖湖岸的拥有巨大房地产的黑兹尔伍德家庭。他后来写道如何, “我出去到黑兹尔伍德/因为有一团激情的火在我的脑海中燃烧。 ”

In the same area is Innisfree, a tiny island near the eastern end of Lough Gill. Stand on the shore and look out toward the island and Yeats’s lines reverberate:”I will arise and go now, and go to Innisfree/And a small cabin build there, of clay and wattles made.” Water buses from Parke’s Castle take visitors to the uninhabited isle.

坐落在吉尔湖东端附近的一个叫英尼斯弗雷小岛也在这同一地区。站在岸上,眺望小岛,耳边就回荡起叶芝的诗句:” 我会出现现在就去,去英尼斯弗雷./
用粘土和篱笆条,在那儿建造一座小屋.” “水上巴士把游客从帕克城堡带到无人居住小岛观光.



Yeats spent much of his childhood with his grand-uncle in Ballysadare village, at the head on an inlet off Sligo Bay and known by some locally as ”Sally.” He probably did some courting there, inspiring the ”Sally Gardens” poem, with the lines:”Down by the sally gardens my love and I did meet/She passed the sally gardens with little snow-white feet.” Yeats said he gathered folk tales from one Paddy Flynn of Ballysadare, ”Which is, he was wont to say,’the most gentle’---whereby he meant faery---‘place in the whole of County Sligo.’”


叶芝大部分童年是与他的大伯父在位于斯莱戈海湾外入口处顶端,而被一些当地人称为”萨利”的鲍里萨达里村庄度过的。他也许在那里向某人求过爱,写下激动人心的“【莎莉花园】”一诗,一段诗句是这样的: “我的恋人从莎莉花园走下来,而我确与她相逢/她小小的像雪一样白的双脚迈着轻盈脚步经过莎莉花园.”叶芝惯于说他从巴利萨戴尔的一个叫帕狄弗林的小老人那里搜集的民间故事是最和蔼可 亲,据此他意味着的仙境-----就是整个斯莱戈郡的地方。 ”

Dooney’s Rock at the southwestern end of Lough Gill, inspire Yeats poem ”The Fiddler of Dooney,”(“When I play on my fiddle in Dooney/Folk dance like a wave on the sea.”) The poem gave its name to an annual traditional music festival in Sligo.

是吉尔湖西南端的多利岩石激发叶芝写下了”多利的小提琴手”一诗 (当我在多利演奏小提琴时 /民间舞蹈好似大海铺天盖地白浪涌来。 “ )这首诗后来成了每年举办的斯莱戈传统音乐节的名字。

“He stood among a crowd at Dromhair;/His heart hung all upon a silken fress.” These lines are the only excuse you need for visiting the attractive village of Dromahair(Yeats dropped one letter),just over the country line in Leitrim. Dromahair was laid out in the 18th century after the style of an English village, around the ruin of a medieval castle.



“在德朗赫尔他站在众人之中/他的心儿挂在一件柔软光滑的礼服上. ”这首诗就成为您应该访问很吸引人的德朗赫尔村的唯一的理由(叶芝漏了一个字母a) ,位于刚刚越过郡的分界线处的莱特里门的德朗赫尔村是按照英国村庄的风格建于18世纪,环绕着一个中世纪城堡的废墟.

In the village of Gort, in county Galway(south of Sligo) visitors find Thor Ballylee(Gaelic for Ballylee tower), where Yeats lived, on and off, from 1916 until 1928 and where he wrote much of the work that won him the Nobel Prize in 1923. Inscribed on a stone there are Yeats’ lines:”I the poet William Yeats/With old mill boards and see green slates,/And smithy work from the Gort forge/Restored this tower for my wife George.” Thoor Bally is now a Yeats museum.


帕克城堡的废墟是通往在吉尔湖上一个名叫英尼斯弗雷的小岛,作为一个年轻人叶芝常常在那里度假.

在哥尔韦郡的戈特村中(斯莱戈南面)游客寻找到索尔巴里李(盖尔语的意思是巴里李塔楼) ,从1916年到1928年叶芝断断续续地住在这里,写下了许多为他1923年赢得诺贝尔奖的作品,一块石碑上刻下叶芝的这样几行字句: “我是诗人威廉.叶芝/用古老的书皮纸与海绿色石板 /同时取自戈特村铁匠铺的铁件/为我的妻子-乔治重建了这座塔楼。 ” 瑟尔. 巴里李塔楼现在已成为一座叶芝博物馆。


译自: TORONTOSTAR 特派记者:MITCHELL SMYTH

因时间仓促,翻译粗糙,不少资料未祥细核实。8/08/09
天路


清晨我站在青青的牧场
看到神鹰披着那霞光
像一片祥云飞过蓝天
为藏家儿女带来吉祥

The Road to the Sky


Early morning I stand on the green pasture
and see a deific eagle donning beatific sunlight
flying past the clear blue sky like a propitious cloud,
bringing wealth and happiness to the Tibetan men and women.

那是一条神奇的天路哎…
把人间的温暖送到边疆 从此山不再高路不再漫长
各族儿女欢聚一堂

Ah! that would be so astonishing a sky road,
sending all the warmth in the great family of nationalities to the frontiers
Since then the mountains are no longer high, and the roads no longer long.
And men and women of all nationalities would happily gather together




.
黄昏我站在高高的山冈
看那铁路修到我家乡
一条条巨龙翻山越岭
为雪域高原送来安康



,

At dusk I stand on the high mountains
Seeing the railroad being built to my hometown.
A long giant iron dragon would cross over mountain after mountain,
Bringing peace and happiness to the snow-covered plateau
.
那是一条神奇的天路哎…
带我们走进人间天堂
青稞酒酥油茶会更加香甜
幸福的歌声传遍四方
幸福的歌声传遍四方


.
Ah! that would be so astonishing a sky road…,
Taking us into a paradise on earth .
the fragrance of barley wine and butter tea would taste sweet. than ever
The happy song will spread out in all directions
The happy song will spread out in all directions.


.

2009年11月28日星期六

英译中国当代著名作家李劼人长篇小说<<死水微澜>>节译

李劼人选集封面
李劼人成都旧居


英译中国当代著名作家李劼人长篇小说<<死水微澜>>(节译)


死水微澜




■李劼人 著




第一部分序幕 一 至今快四十年了,这幅画景,犹然清清楚楚的摆在脑际:天色甫明,隔墙灵官庙刚打了晓钟,这不是正好早眠的时节?偏偏非赶快起来不可,不然的话,一家人便要向你做戏了;等不及洗脸,又非开着小跑赶到学堂——当年叫作学堂,现在叫作私塾。——去抢头学不可,不然的话,心里不舒服,也得不到老师的夸奖。睡眠如够的一个小学生,既噪山雀儿般放开喉咙喊了一早晨生书此不,还包得定十早晨,必有八早晨,为了生书上得太多,背不得,脑壳上挨几界方,眼皮着纠得生疼,到放早学回家,吃了早饭再上学时,胃上已待休息,更被春天的暖气一烘,对着叠了尺把厚的熟书,安得不眉沉眼重,万分支持不住,硬想伏在书案上,睡一个饱?可是那顶讨厌,顶讨厌,专门打人的老师,他却一点不感疲倦.,撑起一副极难看的黄铜边近视眼镜 ,半蹲半坐在一张绝大绝笨重的旧书案前,拿着一条尺把长的木界方,不住的在案头上敲;敲出一片比野猫叫还骇人的响声,骇得你们硬不敢睡.




Ripples across stagnant waterOne of the Earliest Vernacular long Stories of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中国最早的现代汉语文学白话长篇小说




The prelude to the first part :That scene still remained vividly in my mind even after four decades.It was at dawn that the bell of Linguan Temple next door had just begun to ring。 Was It a good time for me to have a refreshing morning's sleep, ? Why did I have to get up quite early and hurry up, off to school!" in the morning? Otherwise, my family members would give a loud snort. I couldn’t even wash my face before I had to trot to school – which then we called “ the school, “and now called “ the private school.” - -- to get top scores in the imperial exams , otherwise, I would feel uncomfortable and couldn’t get the teacher's praise either. If a primary student who had got enough sleep would read the new texts loudly at the top of his voice like a tit for the whole morning, perhaps that was what would happen every morning for 10 days ,if not it would happen at least like this every morning for 8 days .Because I couldn’t recite the excessive text assignments , the teacher beat my head with a bamboo ruler. Then I felt too pain when he pinched my eyelids . We went home after the early classes were over. Eating breakfast and then going back to school, I wanted my stomach to rest .Even more I was bathed in warm sunlight spring and facing a foot thick stack of the books which I had studied, How could you resist the temptation of sleep without closing your eyesI? I was so tired that I couldn’t hold out any longer .How would I like to have an enough sleep with my head bent over my desk.? ?The most horrible teacher who specially liked beating students was not feeling tired at all .Wearing a very ugly brass framed myopic glasses and sitting on his heels before a big heavy writing desk, he constantly flapped the desk with a foot-long bamboo ruler. Its flapping sound which was also terrifying than the wildcats ’mew, you were almost scared out of your sleep.




还每天如此,这时必有一般载油、载米、载猪到杀房去的二把手独轮小车,——我们至今称之为鸡公车,或者应该写作机工车,又不免太文雅了点——从四乡推进城来,沉重的车轮碾在红砂石板上,车的轴承被压得放出一派很和谐,很悦耳的“咿咿呀呀!咿呀!咿呀!”.




These things that occurred almost everyday when at the time there definitely appeared to be two -handled wheelbarrows passing by fully loaded with rapeseed oil, rice or pigs to the slaughterhouses ---- we could have called it a cock wheelbarrow .Or it should be written as a “mechanic wheelbarrow” .But it was far too gentle. ----or the peasants pushed the wheelbarrows down into the city’s streets from the countryside all around, their heavy wheels ran over the red gravel stone road .The front wheel bearings when they were squeezed would make a very harmonious, and pleasant sound “yi-yi-ya-ya!” .




咿呀?只管是单调的嘶喊,但在这时候简直变成了富有强烈性的催眠曲!老师的可憎面孔,似乎离开了眼睛,渐远渐远,远到仿佛黄昏时候的人影;界尺声也似乎离开了耳朵,渐细渐细,细到仿佛初夏的蚊子声音,还一直要推演到看不见听不见的境界。假使不是被同桌坐的年纪较大的同学悄悄推醒,那必得要等老师御驾亲征,拿界方来敲醒的了。




Although Yi-ya-yi-ya sounded just like a monotonous shouting, yet at this moment it turned into a very strong lullaby ! The teacher’s odious face seemed to leave my eyes, further and further away , far into the shadow of a human figure at dusk ; The flapping sound of his bamboo ruler would have left the ears, gradually becoming smaller fine, down to the mosquito sound like it in early summer, but it also had to be deduced to the unheard and the invisible realm. If I wasn’t pushed awake by my classmate whose age was older than me sitting beside me 。The teacher would come: and tap his bamboo ruler against the desk to wake me up .




虽只是一顷时的打盹,毕竟算过了瘾。夫然后眼睛才能大大睁开,喊熟书的声音才能又高又快,虽是口里高喊着“天地元黄”,“粗陈四字”,说老实话,眼里所看的,并不是千字文、龙文鞭影,而清清楚楚的是一片黄金色的油菜花,碧油油的麦苗,以及一湾流水,环绕着乔木森森,院墙之内,有好些瓦屋的坟园。




Although I only took a short snooze , after all, I enjoyed myself to the full. And then with both wide-open eyes, I could read those familiar texts faster and louder. Though I shouted about "Heavy Earth Element Yellow ", "Cu Chen Four Character” " frankly speaking, instead I saw ” the Thousand Character Classic (Qian zi wen), ” and” Dragon Textbook (Longwen bianying) ”, what I clearly saw was a vast stretch of golden rape flowers, lush green wheat seedlings, as well as a meandering brook flowing around the walls of graveyard in which were quite a number of Tile-roofed Houses surrounded by dense trees.




至今还难以解释,那片距城约莫二十来里的坟园,对于我这个生长都市的小孩子,何以会有那么大的诱惑!回忆当年,真个无时无刻不在想它,好象恋人的相思,尤其当春天来时。




So far it was Still difficult to explain, why the graveyard about 20 li from the town , was such a strong temptation to a boy like me growing- up in urban Chengdu! In casting back to those years, it was constantly in my thoughts like yearning between lovers ,especially when spring came.




在私塾读书,照规矩,从清早一直到打二更,是不许休息的,除了早午两餐,不得不放两次学,以及没法禁止的大小便外;一年到头,也无所谓假期,除了端阳、中秋,各放学三天,过年放半个月,家里有什么婚丧祝寿大事,不得不耽搁相当时日外。倘要休息,只好害病。害病岂非苦事?不,至少在书不溜熟而非背通本不可之时。但是病也是不容易的,你只管祷告它来惠顾你,而它却不见得肯来。这只好装病了,装头痛,装肚子痛,暂时诚可以免读书之苦,不过却要装着苦相,躺在床上,有时还须吃点不好吃的苦水,还是不好!算来,惟有清明节最好了,每年此际,不但有三天不读书,而且还要跑到乡下坟园去过两夜。这日子真好!真比过年过节,光是穿新衣服,吃好东西,放泼的玩,放泼的闹,还快活!快活到何种程度!仍旧说不出。




Studying in a private school class, according to the rules, from early morning to begin to sound the day watches (around 2 o’clock p.m.) ,we were not allowed to rest .With the exception of two meals (breakfast and lunch) , our classes had to be over , and things such as the toilet could not banned; all year-round, it made no difference whether we had holidays or not , in addition to holding a three-day holidays for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and Mid-Autumn Festival, , we took the Chinese New Year holiday of half- month per year. . When those special events such as " birthday congratulation, weddings, funeral arrangements.happened at home... , we had to delay for some time. If you wanted to rest, so you had to pretend sickness. In case you really did so, wasn’t it a bitter job for you? No, at least when you were required to memorize the whole textbook though you were not able to do it, . But illness was not really easy thing for anyone You just prayed it to graciously patronize you. and it was not willing to. Thus you had to pretend sickness such as headache and stomachache . True this would enable you to avoid hard studying temporarily. However you had to assume a pitiable look, lying in bed .Sometimes you had to taste some unpalatable bitter herbal soups. This was still far from ideal. I thought the Qing Ming Festival was best for me . Every year this time, we not only had three days without reading , but also went on our countryside trip to the graveyard where we would spend two nights . This was really a good day much happier than the Chinese Lunar New Year which was just to wear new clothes, eat something Delicious ,play and make noise in a wanton way. But we still couldn’t tell you exactly to what extent how happy we were!




只记得同妈妈坐在一乘二人抬的,专为下乡,从轿铺里雇来的鸭篷轿里,刚一走出那道又厚又高的城门洞,虽然还要走几条和城里差不多同样的街,才能逐渐看见两畔的铺面越来越低、越小、越陋,也才能看见铺面渐稀,露出一块一块的田土,露出尘埃甚厚的大路,露出田野中间一丛丛农庄上的林木,然而鼻端接触到那种迥然不同的气息,已令我这个一年只有几度出城,而又富有乡野趣味的孩子,恍惚起来。




I would remember sitting with my mother in a duck canopy sedan chair rented from the shop specifically for rural areas, lifted only by two-persons .Just out of the gate of the high and thick city walls, although we would walk through several streets which were the same as in the town ,the shop fronts on both sides of the street that we could see would become lower, smaller ,and more and more simple and crude, then sparsely scattered until stretch s of land ,dusty roads, and villages surrounded by dense trees clustered in the middle of fields were revealed. However what I breathed with my nose was very different outdoor rural atmosphere than the air in the town ,which made a boy like me, had a fascination for the life of rural areas, who was only several times a year out of the city ,.into an ultimate trance.




啊!天那么大!地那么宽,平!油菜花那么黄,香!小麦那么青!清澈见底的沟水,那么流!流得漍 漍 的响,并且那么多的竹树!辽远的天边,横抹着一片山影,真有趣!




Ah! So Vast as the Sky appeared in front of me .What a large endless plain! Just awestruck by a vast stretch of golden rape flowers as well as the sweet fragrance.!Such a brilliant emerald green of young wheat !.The bottom visible limpid water went gurgling on.in the ditches of paddy fields And there were so many bamboo trees! The distant blue mountains casted their blurred shadows on the horizon. It was really interesting .




《死水微瀾》名列 世紀百強 第 17。作者李劼人(1891~1962),中國小說家,翻譯家。原名李家祥。四川成都人。中學時代大量閱讀中外文學名著,擅長講述故事。1912年開始寫作,1915年以後,任《四川群報》主筆和《川報》社長兼總編輯,寫了大量時評、雜文和近百篇文言、白話小說,內容多為暴露社會生活的陰暗面。1919年6月,參與發起少年中國學會成都分會,年底去法國勤工儉學,並學習和研究法國文學。1925~1933年先後在成都大學、四川大學任教,翻譯、改譯法國文學作品,創作了《編輯室的風波》等10餘篇短篇小說。1935年起筆、1937年完成的各自成篇又互為連續的長篇歷史小說《死水微瀾》、《暴風雨前》和《大波》,是他的代表作。3部作品比較完整地反映了從甲午戰爭到辛亥革命十幾年間四川的社會風貌和歷史變革,具有濃郁的時代氣氛和地方色彩。廣博的社會知識和風土人情的描繪,使作品體現了鮮明的中國氣派和獨特的藝術風格。1921~1949年,他還翻譯法國文學作品20餘種,主要有莫泊桑的《人心》,都德的《小東西》,福樓拜的《馬丹波娃利》、《薩朗波》,法萊士的《文明人》,羅曼8226;羅蘭的《彼得與露西》等。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李劼人選集》1~5卷。注:1。我硬译了“天地元黄”(Heavy Earth Element Yellow)肯定有硬伤。应该在英译的古籍上能找到,无时间细查,请愿谅。“三2.同样在应该在英译的古籍上能找到“粗陈四字”,无时间细查,请愿谅。我也是硬译为“Cu Chen Four Character” 肯定有硬伤。粗陈应该是“state one’s views briefly”.


第一位走进竹幕后的红色中国的北美新闻记者去世


第一位走进竹幕后的红色中国的北美新闻记者去世


大卫.迈尔斯.兰开夏先生是第一位走进竹幕后的红色中国的北美新闻记者.于1950年,
作为美联社首次派往中国的记者,采访报道远东,中东持续达20年之久,写下了大量有关中国, 中,远东的通讯报道,采访记事等.还写了<<桑德娜.马丁>>.最后在"环球邮報"告别了自己的记者生涯.

兰开夏先生是一位集记者,编辑,摄影师三位于一身的全能性的人材.是一位哲学上持后现代主义观点的驻外记者.那里酝酿着动乱,他就奔向那里,利用手中所掌握的一切通信工具,电话, 电报及时发回文笔简洁,优美,顺畅,准确,内容明确祥尽的报道.

兰开夏先生是第一位于1950年代前往中国大陆采访报道的北美记者,他为美联社采访报道远,中东持续达20年之久.

前环球邮报主编辑克拉克.戴维说:"大卫是一位时时有点显得慢不经心的人,这就给他个人气质增添了一种活泼,年青游荡者,一幅不拘小节的神态.兰开夏先生一生都在追求完美, 他的写作能特别令人感到惊奇的,是他拥有一种能够带着读者跟随他一道去完成一件特殊的委派的使命能力。

"他有许多令人喜爱的品质,其中最为人称道的就是他为人谦虚的品德."美联社国际新闻助理编辑马库斯.埃利森说:"于是人们过了很长一段时间才知道他在1950年代获得进入红色中国的入境签证,而取得了一鸣惊人的成就,写下了一系列向全世界首次全面揭示了这个封闭社会的新闻报到".

大卫.迈尔斯.兰开夏生于1929年的华尔街股市大崩溃的年代之后,是罗伯特.哈罗德.兰开夏与其妻子维多利亚(坎贝尔)三个儿子中的第二子.兰开夏的父亲先后干过各种不同的工作,从音乐师到约克玈馆私家侦探.而他的母亲是"多伦多星报"城市新闻版编辑科林.坎贝尔的女儿。

当他15,6岁时,就讨厌上学,喜欢吹小号.他喜欢向人们谈及自己的一则轶事关于他在一个位于多伦多的士巴丹拿大街上的可能称之为维多利亚滑稽戏剧场里如何消磨下午时光的.当表演结束时,剧场灯光大亮.兰开夏先生从座位上站起来,正要离去,突然发现他父亲就坐在他后面, 也是旷工来这里消磨时光.不过他们父子俩人谁都不曾将这次的不期而遇告诉过兰开夏夫人。

是爵士音乐将他和音乐家迈克尔.斯诺拉到了一起.在1948年的一风雪的夜晚,兰开夏先生付了75分的加币听了三首曲子,包括肯.迪安的"Hot Seven",演奏是在多伦多西边的兰斯道内大厅进行的.之后他们俩人开始一起表演二人合奏--斯诺先生钢琴伴奏,兰开夏先生吹小号演奏的地点有鲍米海滩,联谊会所和斯诺住宅的起居室.1953年他们各自分开去欧洲.

欧洲漫游之后,兰开夏先生确信他自己一个连中学都没有读完的人竟然想成为一名驻外记者了.尽管他不曾受过这方面的任何训练---连打字的能力都没有.--他返回加拿大,说服了魁北克记事电讯报聘用他,干了四个月之后,他又转到蒙特利尔先驱报,作为报道犯罪新闻专栏的记者干了一年.


1955年回到了多伦多在环球邮报谋到一份综合报道记者的工作.已故的里查德.多伊尔在他的一本书名为"骚乱"的书中还记得他是一位爵士乐迷,性格文静,身材细长的小伙子.有一次, 他路过杨街遇见一仓库正在出售军用鼓时,就说服了好几位资深的编辑买下军鼓用来键身锻炼身体. 达文先生至今仍然将这只买来的军鼓当咖啡桌用.

兰开夏先生一生永无休止地追寻战地采访和采访报道活动新闻发布会,渴望去中国采访,至从1949年共产党的革命让毛泽东掌权之后,绝大部分的外国新闻记者就被拒之于门外.1956年9月,兰开夏先生在他写给周恩来总理的一封信中要求批准获得入境中国的签证.之后,他又强烈要求主编托姆.芒勒斯任命他为环球邮报的第一位驻中国记者.芒勒斯先生拒绝了他的要求.

巧合的是恰好此时,中国政府对外宣布将向美国记者发放入境签证.以此为契机而引发了美国国务院对红色中国实施制裁,它否决了所有美国公民申请访华签证的权力.在这之后的第二天兰开夏先生收到了周恩来总理的一封电报称你的签证申请已收到了.随即,他辞去了环球邮报的工作,求职于另外的新闻机构.很快就被纽约的美联社聘用为合约的自由记者.兰开夏先生随即乘机飞往香港, 再步行跨过深圳罗湖桥进入中国.兰开夏先生就是从1949年以来第一位进入中国大陆的美国新闻机构的记者。

兰开夏先生在两个月入境签证到期之前,采访的脚迹已达8000多公里,写下了一系列的长篇报道, 报道了在被称之为在竹幕后面生活的人民的真实情况.1956年12月15日,兰开夏先生从香港发给美联社的一篇别有情趣,又有先见之明的报道中写道:"今天的红色中国是一部有6亿个运动的部件组成的以最高速度运转的巨大的机器".它的6亿人民以共产主义的信念,万众一心,为了把一个落后,贫穷,受人贱踏的国家转变成一现代化的国家而愿意贡献出自己的一切."

"在全世界中国有最庞大的劳动力.它集6亿人民之力量,正为达到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目标---把中等发达国家抛在后面,为2000年赶上工业强国美国而奋斗".

根据兰开夏先生新闻报道所取得的成就,后被美联社正式聘用为驻外记者.

大卫.迈尔斯.兰开夏先生于1930年12月30日出生于加拿大多伦多.于2007年9月10日在家中死于心脏病发作,时年76周岁,身后留下他的遗孀德迪,他的儿子迈克尔和艾德里安,儿媳劳.梅特,两个孙子,一家大小.



(编译自环球邮报,作者:菲利普.杰克曼)

2009年11月22日星期日

我的大串联之旅( 6 ) (上海行)

毛在中共一大发表演讲的蜡像
串联同时期的留影,留下对青春的回 忆
我的大串联之旅( 6 )(上海行)


晚六时开始收拾行装.提起那唯一的小包.就出门了.我的住地离杭州苏杭大运河的武林门码头不远,只隔几条街区即到达.匆匆抵达后见苏杭大运河不很宽,怕不足200—300米. 宽度和深度与长江是不可比拟的,因此,我们的先辈主要还要依靠人工开凿,工程浩大而艰巨。但是这超越生命的长度、时代的宽度、历史的深度. 拓展你生命宽度的滔滔运河水,流淌着中华的千古文明,生发出万世繁荣的基业 ...【 以前沿途河边都有青石板铺就的纤道,相当平整。桥上行人,桥下背纤行船。”但是现在纤道踪迹非常难找,岸边很少有路,多为农田或工业区所阻隔。除了苏州和绍兴一带还可见到外,这“天然” 纤道,可能大部分已经永远消亡了。赵大川《京杭大运河图说】

如果.从码头登上夜航的小客轮,夕发朝至.天亮就到苏州了..到码头一看,乘客太多,见一客轮泊靠码头,规模可容纳几百人,已经人满为患,无法登船.我在那里站了一会儿观察,感觉无机会,颇感失望.怕赶火车也来不及了.就急急忙忙的朝火车站赶去.想赶上今晚到上海的夜车. 武林门码头离杭州火车站的距离有大约3。5公里远。不算近。有公共汽车到达。乘车到达时已近晚间九点钟,幸好到上海的串联学生加班火车有八点和十点的两趟,八点钟的那趟车已经发车走了。只有挤上十点钟的这班车了。

九点半车站检票口开始验证上车。我凭学生证进了检票口,随着疯狂的人流朝停在第二站台的客车涌去,挤上车后,抢坐到一靠窗的座位。不久列车开动了,在夜色中沿沪杭线,朝上海驶去。这趟大串联的火车也是加班慢车,无专门的铁路时间表,一路上走走停停,尽是临时让道等车,车内拥挤到人只能手拉行李架脚踩硬座靠背上端从人头顶上移动的程度。行李架上和座位底下也挤满了人,空气污秽不堪,车窗外沿途所见均是夜色中闪过的田野,溪流,村庄,闪动着灯火的工厂。

因车行颇缓,平时七,八个钟头可以到达上海,现在需要十个小时的时间了。在昏暗的车上睡眠,颇为烦躁,久睡不得入眠。后渐渐入睡。五时顷醒来,后又入睡,再醒已快到八时,车内串联师生气氛渐渐开始活跃,有的用干粮作早餐食用.车上开始广播本次由杭州开往上海的串联学生临时客车将在五分钟后到达上海车站,请乘客作好准备,依秩序下车,,不要把随身携带的物品遗忘在车上.顿时群情振奋,人人皆有喜色.

五分钟后列车到达上海火车站.火车到达上海是早晨九时正,下车见上海城整个隐蔽在阴霾的迷雾中, 我提着一个小包,跟着人流一道.流出了车站,见站外广场很大.说实话我也是喜欢上海的,但我更喜欢北京的宽阔的大街,西山的红叶,一年四季晴朗的天空.天高气爽,上海和北京,这是两座对照的城市..北京是经受了文化大革命战火的洗礼.而上海是文化大革命的策源地.1965年11月10日,经过江青、张春桥评审过的由姚文元署名的《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在上海《文汇报》正式发表,开始正式拉开了文化大革命的序幕。 1966年5月16日,中共中央《五一六通知》下达,”文化大革命”全面开始.上海是中国无产阶级最集中的城市,是中国近代工业摇篮,更见证了中国近一百年来工业发展的历程.

我望着车站广场上人来人往的熙熙攘攘的人群,有点感到渺茫.只见有长条的红布横幅的标识张挂着,是串联学生接待站.接待站的工作人员欢迎我们来上海搞革命的大串联.我拿出学生证,登记分配住宿我被分配到外滩南京东路一个里弄居委会办事处住宿.在北京住郊区,而上海则住市中区,有点受宠若惊的感觉.接着有一部大卡车载着我们,在上海市中穿行.走过了一些大街,也走过了一些小街.大街是近代式的西洋建筑,但也显现了矮陋的街市房屋.上海这座城市的建筑是奇特的,仿佛把中国近一个世纪来近代史浓缩在里面..

卡车驶过南京东路的一条街口,在一条里弄小巷外的路边停下, 由接待站工作人员领导,我们下车步行进巷,前面显现出两幢两层楼房的建筑.左手的一幢,在正门上挂着”.黄浦区南京东路XX里弄居委会串联学生接待站”标识..工作人员告诉我们:到了,这就是住宿地方了.门开在侧面,正屋是一列三间的二层楼房,共六间房,听说原是办公室,全部现临时用来接待学生.我安排在一间大房间里,地下铺着棉毯,通铺,一.人一床被盖.靠我旁边的一位来自福建的学生,,睡在他旁边是两位结伴而行的武汉人.那两武汉人踡伏在铺上,似乎睡熟了,其实一直在紧密地观望隔邻那位福建人的衣服包里是否放有钱,我明白了,我没有惊动他们.(有一天,我外出回来,见到了福建人,坐在铺上发呆.显得很沮丧.我问到出了什么事.他说他刚好外出归来,,走了一天很累了,倒床就睡.室内无人,这时 那两武汉人进来,见四下无人,两人扑过来将他按做,捜他衣服包,把包里放的三十圆钱拿走了.当时这笔钱数目不小.一下他的处境就变得很糟糕了,我看他忧心忡忡,沉默不语.我也不知道他该怎么办.)

安排好之后,时间是傍晚,我到后面的饭厅用餐,厅不大,没有什么装饰.正中放了两,三张圆桌,好几张坐凳.很快就进来不少人,围坐餐桌.我也找了座位坐下.随即,我从座位上起身,去问工作人员是否要求买饭菜票..她说不要,凭学生证与介绍信凡住宿我接待站的串联学生免费进餐.我们吃了一顿很好的晚餐,有味道很鲜美的清蒸黄鱼,我从来未吃到过味道这么鲜美的清蒸黄鱼.还有新鲜嫩绿叶蔬菜,素汤,大木桶盛的雪白米饭.

晚饭后步出门,穿过弄堂朝南京东路走去,踏上南京东路才感受到这是一条很繁华的路.路面很平坦,打扫得也很干净.时令虽然已是初冬,街市的行人依然熙熙攘攘..步出南京东路,眼前一望外滩的景色正在这初冬的夜色中,我已经陶醉于这自然的夜景中了.这正是照片和电影里面久已熟悉了的上海外滩,北起苏州河口的外北渡桥,南至金陵东路,全长约1500米.著名的中国银行,和平饭店,海关大楼,汇丰银行大楼再现了昔日远东华尔街的风采.这些建筑所具有的巴洛克式的特点,建筑物上带有尖塔,都呈现着令人敬畏的带有历史沧桑的青灰色 。与巴洛克式建筑交相辉映的是,建筑物自身却能发挥自然美.有黄浦江湾环,可以荡浆.江畔一膄膄万吨海轮轮上旗帜飘扬. 外滩的江面上所停泊的海轮、长堤、绿化带及美轮美奂的建筑群及所构成的街景,是最具有特征的上海景观 .但凡来上海的游客都要看一看五光十色绚丽多姿的上海外滩和南京路的夜景。我也一样,当夜幕降临华灯初上的时候就步行来到了外滩延安路的路口。所看到的美景愈加显现出上海这座城市的特色.我站在江边栏杆处,任凭寒风吹拂,浑身凉透了,观景毕,我想是可以返回的时候了.慢慢地步行回住地.返回接待站休息. 第二天等待去闵行工业区参观上海重型机器厂的万吨水压机.

晚十时从外滩返回接待站,见有热水供应,盛一满盆洗脸,脚,为十数日来所未有事,虽甚吵闹,正十一时就寝.我也有点疲倦,尽管昨晚睡已移时,应该补足昨晚的睡眠了,但反而不能入眠,开始感觉着焦躁.寂寞得在铺上转展不得入眠,突然想到串联途中一些往事.荏苒之间二十多天过去了这时我还仍然很眷恋北京,毛主席接见红卫兵时的盛大场面仍历历在目,难以忘怀. 后终于颇感太疲倦了,渐渐地进入了梦乡,就寝了.

老实说我是愿意住在北京郊区的.这次却住在上海市中心区..住在外滩南京路附近很方便, 受到里弄居委会很好的接待,他们那时还为我们介绍了上海文化大革命的情况.我觉得里弄居委会组织安排最好的,伙食也是办得最好的,住宿也好.安排我们参观中共一大会址,几乎所有来沪的串联学生,上海市委都安排了他们参观闵行工业区上海重型机器万吨水压机,作为对红卫兵进行一次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创业的爱国主义精神的教育.

早晨八时顷,在南京路弄堂居委会接待站人员引导下,依秩序排队登上市委提供的参观专车去上海西南郊的闵行工业区参观中国第一台万吨水压机,这是一部大公共客车。去的人已经塞满了这部客车,车内几乎是人挨人地站在一起,不能动掸了。乘客大部分是住在南京路外滩这一带的串联学生。

汽车往西南行,车行约一小时光景,达到闵行区上海重机厂大门。只见那一带遍是农田。客车没有停下,再一直朝前开到安装有万吨水压机的厂房门口停下。厂房立在一片空旷的开阔地上,是一座简易的厂房.厂房内中的设备,装置,一切都是中国自己制造的.然后大家依秩序下车排长队由工厂接待人员引导进厂房,参观1962年制造成功的我国第一台万吨水压机,厂房高大空旷甚整洁,一切设备也很周到。随人流慢慢地移动,终于见到了这个耸立在厂房正中庞然大物,,其规模宏大,电气化,机械化的程度甚高,一切设备都是自力更生建造的.

现场有解说员讲解.他的解说词主要是强调和赞扬了在毛泽东思想指导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我国是继美,苏,捷克之后第四个能制造万吨水压机的国家.这栋置放万吨水压机的厂房系1962年建筑的, 万吨水压机最早是在延安时代的机械专家原煤炭工业部副部长沈鸿主持下,1958年在卢湾区的江南造船厂开建,三年经济困难时期下马.1960年在毛主席和周总理支持下上马,1962年建成.再从卢湾区的江南造船厂用重型卡车拖自闵行工业区上海重机厂安放.这台万吨水压机见证那个时代中国艰苦奋斗创业精神.结束了中国用30节车皮装载1,000吨猪肉从捷克换一个20吨电机钻的历史..(只有万吨水压机才能制造20吨电机钻).

最初闵行区的重机厂建水压机的厂房没有外墙,顶棚上盖着帆布。第二阶段才建起外墙,加上顶盖,以供专门安置这台万吨水压机.当时又适逢上海闵行工业区的建设,这就为水压机所在的上海重型机器厂新厂区的建设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文革”前后,作为爱国主义的教育基地,全国各地青年争相来参观,工作人员说,当时上海市还提供了参观专车,免费接送参观者。1965年,著名美国记者记者斯诺在位于闵行区的上海重型机器厂参观这台万吨水压机 ,他一边照像一边问:"你们费这么大劲造这样一台大机器有什么意义?"这不能怪斯诺先生友好地提出这样的问题,而是要怪我们曾经的苏联朋友和西方国家对我们技术封锁得太厉害,逼迫我们自力更生,搞出了这台争气的万吨水压机.我倒想建议,把这台万吨水压机,或者复制成一个小模型,作为礼物送给斯诺先生.这样不仅可以表达友谊,也可对外宣传介绍中国自力更生,奋发图强所取得的成果.

大型锻压机是机械制造业不可或缺的重要装备,也是一个国家科技水平、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更是维护国家安全的战略装备,是发展航空、航天工业必不可少的装备.

归途入市后,我们欲瞻仰”中共一大会址”,车驶入一闹市区停下,下车,遂转乘公交车经由一些繁华的街道,在一些高楼大厦前经过,并驶及一个广场,最后到了一个公交车站.下车步行前往位于卢湾区兴业路76号(原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号)这是一幢极为普通的房屋,全用青砖砌成. 中共一大会址房屋虽然是有点古旧,大门旁的屋壁上挂有题字的牌匾:”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简称中共一大会址.

中共一大会址好象是一幢一上一下的石库门里弄房屋,曾是中共一大代表李汉俊的寓所。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21年7月23日至30日在楼下客堂间举行。最后一天因受到租界巡捕的注意,会议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的游船上举行。1961年,中共一大会址被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

见已有不少人聚集在门口,排队等候进入参观.我也加入了排队,没有等多长的时间,就随队列进入一大会址博物馆.我门被引进一大客厅内,有一张长方形会议桌靠右壁放着。在厅内前壁,有毛主席的半身塑像,系乳白色。室内有导游讲解,人很热忱,庄重,通标准的普通话,听说对于中共党史和民国史都颇有素养,参观博物馆,得到了他很大的帮助.最辛苦的可能就是这位向导员了,他时时要向自己所接待的串联学生指点并说明。但参观时间甚短,再加上自己历史知识和党史知识的素养不高,没有工夫作充分的研究.

关于”一大”方面的资料收集较为不精粹.馆中陈列的实物不多,大抵可能大部分都是复制品, 墙上没有见挂有参加一大代表的照片,在与会的十五名代表中包括上海的李达、李汉俊,北京的张国焘、刘仁静,长沙的毛泽东、何叔衡,武汉的董必武、陈潭秋,济南的王尽美、邓恩铭,广州的陈公博,留日学生周佛海以及陈独秀指定的代表包惠僧,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和尼科尔斯基也出席了大会。

【马林生于1883年,原名亨德里克斯·斯内夫利特,荷兰社会活动家。中国人习惯称呼他的化名“马林”。1921年,作为共产国际的代表,马林在上海帮助筹备并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此后,他还奔走并促成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的第一次合作。1942年,马林在欧洲参加反法西斯斗争时不幸被捕牺牲。另一名是位俄国人尼科尔斯基,作为共产国际远东书记处代表,被郑重委派来华帮助中共建党,并在“一大”有过重要发言和建议。 原来,“尼科尔斯基”是军人出身的弗拉基米尔·涅伊曼·阿勃拉莫维奇的化名。他生于1889年,1921年成为俄共(布)党员。不幸的是,1938年,他因莫须有的“间谍罪”被捕,很快便在哈巴罗夫斯克被枪决。1956年,苏联最高法院军事委员会为他平反昭雪。--摘自网络】.

在”第一次党的代表大会”开会期间,突然有法租界华人政治密探闯入,他大约是在租界内探听到了他们开会的动向.【这立即引起了与会代表的警觉, 具有长期秘密工作经验的马林见此情景当即断言:“这一定是侦探,马上散会,会议改期改地点后再开。”按照马林的布置,出席会议的人员除李汉俊和陈公博以外,立即离开了会场。十几分钟以后,法国巡捕包围了会场,并进入室内搜查盘问,结果扑了一个空。李达后来回忆说:“当时真危险,假如没有马林的机警,我们就会被一网打尽。-摘自网络】.

1998年馆内开始建蜡像重现历史. 蜡像群生动地再现了”一大”代表围坐在长桌旁开会的情景.蜡像姿态各异,栩栩如生.在人们眼前仿佛又浮显出80年前那具有历史意义的时刻.毛站在桌旁,对十二名虔诚地仰望着他和两名来自共产国际的代表发表滔滔不绝的演讲.之后就要讨论关于在中国建共产党的问题.代表来自全国各地,之后还要讨论在各省建立支部的问题.”.
https://blogger.googleusercontent.com/img/b/R29vZ2xl/AVvXsEgOHHjADdNhP2MY55f1c8uZzjZ8C2OMtjiOl-Tbx0BG-kzmCTfcN7y3btR8j2w8IfFGyF1uQ6L4gqRSwCp7-556BkLPbkWbBGFuCmcaORgVKznEmKjxhvNsT57aNr-faT45GdKh_WYepYbk/s1600/ccp1st2.jpg

在这里我仿佛又把从太平天国的运动,辛亥革命,到第一次国内战争以来的中国近代史重温了一遍.在这样的大串联之旅途中,我自然很乐意欣然地接受这样的教育而留下了印象.馆外排队等候进馆的串联学生颇多,我们只好草草参观完毕,步行出会址,在馆屋前摄一张影留作纪念.并凭学生证和介绍信购得一枚”一大会址”纪念章.(这枚纪念章随年代的推移,越显价值宝贵,呈现着一种时代的印记,觉得甚感亲切,后终四处找寻不可得.在上世纪80年代中的一天,大概我有事外出,工人上门装修房屋离开后.我返家回来骤然见发置纪念章的箱子被翻动得七零八落.纪念章已不见了踪影, 可能是装修工人顺手借用了.我非常可惜那枚在大串联途中买下而又珍藏了二十年的纪念章. 纪念章丢失了,回忆潮却在我心里盘旋,留下的却是无限的愁怅.).

天气阴冷,馆外仍见排队参观的长长的队伍.我复由原道回接待站.市内有些建筑物也看得出相当讲究,爱用紫红色与青色,表示着上海地方的华丽色彩.这应该是上海近代文明的象征.到里弄居委会接待站食堂里用晚餐,来自全国的各省的串联学生差不多都聚集在这儿,但也有趣,大抵有时是依着自己的省籍,自然而然地分据着席面而坐。来自五湖四海的人都有,同样地受着招待。在这儿遇着一位成都来的老乡,她是成都四中高二的学生,她的父亲是军人,她就算是军干子弟,是以红卫兵的资格外出串联的。在串联之前,她就与校内的高干子弟和出身好的同学发起并组建了红卫兵组织,当时我们差不多很多同学都知道这个造反派组织,在外是名声大振的。我们互相简单介绍之后,认识,她与她的同伴刚到上海不久,也是将计划南下去广州,但途中先要去韶山。她的身材适中,两颊和嘴唇很红,眼睛明亮有神,头发梳成两小辫子,一身绿色的旧军装,,这在我习惯了看阴丹蓝布的眼睛不免有点眩晕了。饭后,互相告别,并祝旅途保重。

我也有点疲倦了,并不是有意像其他的串联同学,还要外出去游览市容,便退回寝室,也选了一把椅子坐在上面。思绪还流连在一大会址。这是二十世纪初中国历史长卷中的一幅插图,它再现了出席一大会议代表的雄图大略,充分形象化地寓意了他们为改变中国,所极尽了的爱国的热诚。与帝国主义,反动的买办大资产阶级和封建地主阶级进行了殊死搏斗,备极艰苦,终得胜利,走向辉煌.

我住的房间系楼房,十几个`人独居一室,甚为清洁明亮。这房是属于里弄居委会的公房.它位于靠近外滩的闹市区.上海是中国最大的工业和经济城市,不像世界上有些城市有新旧二城之分。只是后来另外在郊区再另建一些工业区.有不少工业区系1949年建国后所建立,但城市已充分现代化,街头有电车,人民广场周围现代建筑环绕,外滩建筑颇有西洋风味,色尚青灰色。。如果向旧城区走去,则建筑的现代化程度逐渐减低。很多里弄的街路多以砖石铺路。墙屋外挂满了晒洗的衣物颇带东方情调。在文革的岁月中,街头已见不到被称为“东方巴黎”的奇风异俗。每见路人多着青蓝色的服装,也有不少学生摸样的年青人着草绿色的军装,女士喜扎两小辫,以一幅矫健姿态出现。

【上海地处东海之滨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还没有模样,正是在那个时候,上海才开始从一个小小的县城,变成华洋杂处并五方杂处的商埠。发展到20世纪初,上海已经变成中国第一,甚至远东第一的大都市.--摘自网络】.上海人大都是从1860年代开始,由江浙,皖一带迁入,系这一代人的近亲,风习自有相近者。男女均操柔和的吴语,江浙一带的方言也互通,大家相互间无语言障碍。还是处处感觉到这是一座带西方风味的城市。

次日十二时过,乘车往参观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简称上海交大,英文名: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SJTU)), 是近代中国历史最为悠久的大学之一,同时是全国首批七所211工程和全国首批九所985工程院校之一。其前身是清末洋务派政治家、实业家和福利事业家盛宣怀于1986年创建的南洋公学,后曾易名南洋大学、上海工业专门学校,民国后期称为国立交通大学。1959年,更名上海交通大学,1999年合并原上海农学院,2005年合并原上海第二医科大学。,1959年改为上海交通大学.--摘自网络】.

上海交大主要是工科大学,师资力量雄厚,图书馆藏书颇富上海交大处于市中区,文革的气氛颇为喧闹,校园内人员甚多,也有不少的外来的串联学生,大字报专栏处处林立, 大字报内容差不多都是文革时期各个地方所常见的形式.接发批判校党委书记,校长,反动的学术权威,打倒1965年11月—1967年2月任上海市长的曹荻秋和市委书记陈丕显触目皆是,应接不暇.显明地是这些大字报的内容都是过于前卫,文化大革命的发源地上海确实是用了全心全力所演出一幕悲壮的文化大革命的历史剧.

在我,无宁是喜好与否,剧情也是因为波澜壮阔的历史是以波浪式的曲折弯弯延地在面前铺展开,时而迤逦曲折,时而平坦如砥,弯延地向前发展,这出文化大革命的历史剧也并不缺乏历史的时代意义.当我回想往事,再来读这本文革的剧本的时候便有这种感觉,这部剧本本身便具有着高度的文化历史意义.而在那段风云激荡的历史中所发生的政治事件、所具有的情节展示那段岁月中,所涌现的各类人物,均为人们所熟知,并将为作为历史的遗产留给后来人们津津乐道和评头论足。 ... 这部文革作品本身既是历史的,又是鲜活的、个性化的、意味无穷的、充满想象力的,在对历史进行深刻揭示的同时,实现着对现实主义的追求和理想 .... 从这个意义上讲,为以后文革的现实主义的创作开辟了一种道路,达到了一种高度,并为今后的文革的现实主义的创作题材领域的文学创作显示了更为广阔的前景。

在校园内转了一小时的光景,在一大字报专栏前停住了,见有几个人过来拿了一把扫帚和一个浆糊桶来贴大字报.那是一把扫地的大扫帚,有四尺长的光景,有把柄,用起来好象很方便,但看他们悠闲地把浆糊涮在大字报专栏上,似乎也不十分费力便把大字报贴上去了.我走上前去看了一下,看见也是炮轰校党委的大字报.马上也有些人围过来观看.大家当即开始阅读.大字报用语确生动活泼,有些文革的习惯语竟然至今记得,如: 思想文化战线、思想宣传战线、思想政治工作战线。资产阶级十七年反动教育路线对无产阶级专政等”之类.这些大约就是文革时代很流行的语言.如果对当今的年轻一代而言, 文革的习惯语就会嫌过于佰生了.
https://blogger.googleusercontent.com/img/b/R29vZ2xl/AVvXsEheZ6D-GayLwABVA-0cXrnEEiqvs5cDE7Z2IVuIhYilgWOJbm5z9W7ClId1MNEyMmHHwqaKlBbG39yMb_Cx86O13nqVjYuW6LkWqdaUnAcid_PL8gnLRiY-UtK9VF6WooGqAPC1KxTdxd_B/s1600/DSC00317.JPG
因为时间关系,仅仅阅读了一部分大字报.看大字报告了一个段落,就随大家去参观校内各个系的建筑物.校园的规模还是不算小的, 校园内还是有些很古老的建筑, 校园内有些地方,肃穆清冷,颇多雅趣,.大概因为是在大串联期中,学生及一部分教师都到全国各地串联去了,剩下在校内搞文化大革命的人不太多.本来打算再去参观校园的一些景点的,但终感有些疲倦了,便在校园内一个园林里散步了一会儿.经过大校门,走回到大街上,拟乘公交车返回.

五时半回接待站.在大门口,复遇一室友称,接待站的客房听说已经住满,,在我们房里,临时又安上三个铺位,住了三个人,免强住下.在食堂里用了晚餐,将近八点钟的时候,接待站工作人员来看望我们,有五十上下的年纪,人很精干.精神非常焕发.接待站工作本身就已经繁琐过重,但他沉着而且彻底,他丝毫也不焦躁,事事都细心照料,真是值得佩服.他的心境,我们的心境,其乐可知.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中国先贤哲人孔子的这句话在中国,几乎家喻户晓。因为中国自古是礼仪之邦,它代表了中国人天性好客的生活态度。

从接待站工作人员在对待客人的态度,可以看出不同文化的一些端倪。中国人传统的生活习惯中,有与人为善的美德,也有将客人看得至高无上的习惯。有朋自远方来(来得越远越尊贵),那是一件大事。需要隆重接待,从客人来,到客人去,是一系列的精心安排.

真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种下仁惠的友情者得到仁惠的友情,在这儿真是很具体地被形象化了.从十月底离开成都以后,转瞬已就过了二十几天.初出来时只预计准备呆上二十几天,带来几件衬衫和短裤之类,换了便没有洗,接待站连洗澡的条件都不具备,有到那里去洗衬衫和短裤呢?

上海的串联生活是快要结束了,因此我便准备明天晚上乘火车,沿湘沪线前往广州.此刻,回忆起来,这倒有趣得很,我倒希望广州不会成为我人生旅途上大串联的最后一站.我原以为,在串联途中肯定会遇到很多的困难啊.但有政府设置有那样多慷慨的接待设施,是的,我也感觉着应该满有革命的人道主义的意思.

返回寝室已晚十时过,大多数室友已归,预寝.言十一时倾曾有人来访,是隔邻的一位好友的客,料会带来不便,他颇觉抱歉.我很疲惫不堪了,很快就沉入梦乡,做了一连串不成条理的怪梦.爬上飞驰的南下广州的列车,因乘客太多,挤不上列车,差点跌落到路轨上………...日子过得既紧张又快乐.阔别成都才二十几天,很想念故土.我考虑在上海的串联任务算告了一个段落,我是可以走了.决定只身南下去广州.

第二天下午六时,我提着我的行李---一个小手提包,一个人前往火车站,乘车南下去广州,离别室友,我和他们握手告别了.出门晚风感觉寒冷.有接待站工作人员出门相送,临别时握手,依依不舍地告别.当晚到广州的火车有八点和十点的两趟,十点的是串联学生专用车.我就打算乘这趟车去广州,便要告别住了近一周接待站,就要匆匆南下了.我和接待站工作人员握手了.我也和同寝室的寝友握手了,我不断的说”谢谢,谢谢”.我出了门,他们也出了门,其中的一位还再走上前来与我再一次握手告别.

八时前赶到火车站,我要乘的是”学生串联专用车”.起初被停靠在第三站台,后要发车时,被分配停靠第一站台.这是一列普通的列车,没有餐车,卧铺车,上车后,甚感非常拥挤不堪.我 想起来了就是在上周的同一天晚上---也是这样一个寒冷的晚上,我孤身一人便乘沿沪涌线驶行的沪杭火车,由杭州车站动身去上海.在严冬的黑夜中火车快要开了,我从窗口伸出头去再望了望大上海,一座历史的名城,一座拥有中国工业近代史的名城,是中国近代工业的摇篮.我就要告别你了,短短的几天相处,留下了这么多鲜明的印象,整整二十三年后1989年夏天我才旧地重游上海.


2009年11月7日星期六

英译:【康定情歌】又名【跑马溜溜的山上】(修改版)

英译:【康定情歌】又名【跑马溜溜的山上】(修改版)
英译:【康定情歌】,又名<<【跑马溜溜的山上】

溜溜调

【Kangding Love Song】 (Also named as: On the Horse Racing Hill)

To the Tune of Liu Liu

跑马溜溜的山上,
一朵溜溜的云哟,
端端溜溜地照在,
康定溜溜的城哟,
月儿弯弯,
康定溜溜的城哟.

Above the Horse Racing Hill,
There is a white cloud,
Just right drifting
On the serene Kangding city.
The cresent moonbeam,
is shining on Kangding .

李家溜溜的大姐,
人才溜溜的好哟
张家溜溜的大哥
看上溜溜的她哟
月儿弯弯,
看上溜溜的她哟.

The Lis'young girl,
who is pretty ,
The Zhangs' young lad,
who takes a fancy to her.
The moon curving,
He takes a fancy to her.



一来溜溜地看上,
人才溜溜的好哟,
二来溜溜地看上,
会当溜溜的家哟,
月儿弯弯,
会当溜溜的家哟.

Both because of taking a fancy to her ,
And admiring her abilities to manage household affairs ,.
The moon curving.
Admiring her abilities to manage household affairs .

世间溜溜的女子,
任我溜溜地求哟,
世间溜溜的男子,
任你溜溜的爱哟,
月儿弯弯,
任你溜溜的爱哟.

There are so many beautiful girls in the world,
I can woo whoever I like,
There are so many handsome young fellows in the world,
You can choose to love whomever you want
The moon curving,
You can choose to love whomever you want。




















2009年11月1日星期日

我的大串联之旅( 5 )【杭州行】



我的大串联之旅( 5 )【杭州行】


上图为烈士蔡永祥相。[资料图片]和蔡永祥纪念馆墙上的宣传资料基本脱落

离开武汉又是晚上,坐的是一列开往杭州方向去上海的拥挤不堪的串联学生专用列车.列车究竟停靠第几站台,已没有记忆了.这是一辆加开的普通的临时客车.很晚了站台才开始广播通知去杭州,上海方向的串联学生凭学生证上车.自然也是人潮来势凶猛得很,好不容易我们俩人才挤上了这趟车.在漆黑的夜色中火车慢慢启动了,我从窗口伸出头去看见,站台上还有不少人挥手向车内人告别.列车出站后就加快速度,不一会儿灯火辉煌的武昌火车站就被远远抛进茫茫夜色中不见了踪影.

车内人声鼎沸,夹杂着各种方言,有东北话,闽南话,江浙话,四川话,湖北,湖南话,广东话.在一片喧闹声中,大家都好像都还沉浸在大串联的喜悦中.虽然时局在大动荡,大分化,我的心境也随着大动荡,大分化.新的机灵和耐性,我实在是很佩服的.在文革一开始,他经历的处境应该比我艰难曲折得多,因为好歹我父亲还是厂领导干部,文革一开始还没有受到冲击.他就要艰难许多了.我们从成都火车站登上列车,开始大串联那一刻起,他就是乐观的,总是鼓舞我们,安慰我们.时而为我们勾画全国大串联的路线,时而又给我们讲解各革命圣地,历史古迹的历史文化背景.带给了我们无限的乐趣.他说杭州钱塘江旁边蔡永祥烈士的墓一定要去瞻仰,还要陪我去游西湖,虎泡泉.

我自然很乐意.新是生在成都,在成都长大.我母亲是生在成都,在成都度过了她的童年和少年时代,抗战前,我外祖父为了生计,把我母亲全家从成都迁居到长江第一城宜宾.我在宜宾出生,在宜宾度过我的童年,因我父亲调工作到重庆,1956年11月我们全家从宜宾合江门码头乘一膄小客轮顺长江东下经泸州到重庆,有我们不少亲戚在码头上送行.我在重庆度过我的部分童年和少年时代.后又因我父亲从重庆调工作到川北的重镇江油,1962年春季之后,我母亲把我和我妹妹的户口迁入到成都,借居亲戚家.我和我妹妹就留在成都求学.

这次能够大家结伴外出大串联也许是一生中最难得的一件事.新说他临走之时,他父母亲问他:”什么时候才能回来?他竟然回答不出,眼泪更是有点汹涌了.他自己最大的愿望随着急风暴雨式的文革时代来临之际.能够到北京,自然是他多年的宿愿,但把孤独的父母亲留在成都,他的心是很难受的.他很想念父母亲了.临走时他父母亲接连问他:究竟什么时候回来呢? 他竟然久久回答不出.多么思念留在家中的父母亲,他又多想去抚慰父母亲那颗受伤破碎不堪的心,他于心实在难忍,心里总有点黯然酸楚.为父母亲的原故,他决计杭州串联完后就返回成都了.他去意甚坚.我感到很抱歉,没有新同行,实在是美中不足的一件憾事.但他返回父母亲身边团聚比与我同行更重要..在十几天的串联之旅途中,我们所曾经历过差不多每一个难忘的场面都不断地交错地在我脑海中迅速地转换着,但一想到新同学的即将离去便突然感到心一阵阵隐隐作痛..和朝夕相处的新就要分手了,实在是厚情可感.而在我心里暗暗地祝福他能够平安地返回成都与父母亲团聚.

.列车走走停停经过了一夜,已经足足运行了十几个钟头,晨九时过就快要到达杭州., 火车经过杭州钱塘江大桥时列车慢慢地停了下来,很多人下车, 我和新也随大家在钱塘江桥头下了车去瞻仰蔡永祥烈士墓和纪念碑.参观时,旁边 安排有解放军--蔡永祥烈士的守桥战友在旁为我们讲解.1966年10月31日【解放军报】刊登<<一心为公的共产主义战士>>报道,祥细地介绍了他的英雄事迹,后为各大报广为转载,深深地感动着全国人民.在文革当中,他与雷锋,王杰,欧阳海,刘英俊等齐名,同列为时代的英雄.在全国名声大振.

【据(黄炳元de网络杂志)称:”1966年10月10日凌晨2点43分,天下着蒙蒙细雨,由南昌开往北京的764次旅客列车风驰电掣向钱塘江大桥驶来。在大桥南岸执勤的蔡永祥借着列车灯光,突然发现距桥头40多米的铁轨道上,横放着一根大木头!20米、10米、5米……在危及旅客生命和大桥安全的千钧一发之际,蔡永祥置生死于度外,迎着列车飞奔而上,奋力抱起大木……列车脱险了,旅客的生命安全了,年仅18岁的蔡永祥却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蔡永祥牺牲后,被南京军区荣记一等功,并追认为中共正式党员,批准他为革命烈士。”;】

晨八,九时,天气非常阴沉,有寒风,有点像北京的冬天.很冷了.烈士墓碑设在离桥头不远处,很简陋,碑上镌刻有蔡生卒年月和英雄事迹.事迹很感人,人们络绎不绝地前往在他墓碑前默哀,向他表达最深的敬意.有人还当场涌出热泪.我们也前往肃穆地立在碑前深表敬意.我们两人在碑前静静立了一会儿,才依依不舍地转身离去.从钱塘江大桥到杭州城区还有大约五,六公里远,听说桥下不远处有公共汽车站.我们费了些时间,步行下桥走上公路.幸好路傍有指示牌指示,我们又继续朝前走,在公路上走了大约两公里的光景.虽然是初冬,天气阴晦,北风阵阵呼啸,还没有下雪,道路冻硬了较滑,路上遍布着拳头大小不等的冰块,在肃穆清冷,空旷的路面上被我们踢得哗啦哗啦地乱响.我感到很新奇,我的故乡蜀地川西坝子现也是初冬了,天气却还较温和,冬季很难见到路面积雪和冰块.

途中遇着一位行人.他正是往车站去,我们就结伴顺他一同前往.走了一会儿,走到了公共汽车站,已经有人在那里等车了.侯车约半小时,一公共交通车到,乘车,经由这条公路进城,从车窗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眼前闪过的是远近散布的农舍和收割后的稻田.---快要到达杭州---杭州是历史名城----曾是五代吴越国和南宋王朝两代建都地.是南宋朝代的旧都,当时都市的繁荣昌盛程度就甚高,市内八九世纪,十二三世纪时代的古迹甚多.. 杭州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跨湖桥遗址的发掘显示,早在8000多年前,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距今5000多年前的良渚文化被史界称为文明的曙光。 五代时的吴越国(公元907年-978年)在杭州建都。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高宗南渡至杭州,升杭州为临安府。绍兴八年(1138年),南宋正式定都临安,历时140余年。

杭州历史悠久,自秦时设县治以来,已有2200多年历史。,是我国八大古都之一。被13世纪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赞叹为“世界上最美丽华贵之城”。杭州古称钱塘。隋开皇九年(589年)废钱塘郡,置杭州,杭州之名首次在历史上出现。杭州是个自然跟人文结合最好的美丽的城市,西湖西边,那是有着迷幻色彩的自然,沉淀了太多的历史。1949年5月3日,杭州解放,从此揭开了杭州发展的历史新篇章。车行几十分钟即到达杭州火车站.

【( 杭州火车站是原两淮盐运使汤寿潜(1856—1917年,浙江萧山人)为公司经理,着手筹办浙江的铁路建造事宜。时年50岁的汤寿潜就这样进入了浙江铁路甚至中国铁路的史册。他顶住来自清廷和列强的重重压力,通过动员“工商各界、缩衣节食、勉尽公义”来公开投股。在爱国激情的召唤下,从绅商到普通百姓认购极为踊跃,1909年(宣统一年)开始修建杭州城内的火车站,1910年才将清泰门站迁移至城内,改称“杭州站”,因是城内之站,所以人们又习惯称“杭州站”为“杭州城站”。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抗日战争爆发,同年8月13日,淞沪战事发生,10月13日、15日,日本鬼子对“杭州城站”进行了两次轰炸,大部分站房被炸毁,1937年12月24日,杭州在日军的铁蹄下沦陷。

杭州城站后经修复,再搭出临时棚才勉强维持运营。1941年日伪当局出于自我的需要和迫于社会各界爱国群众的压力,不得不考虑重建杭州城站。据收藏在南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的日伪资料中查出:杭州城站于昭和十六年(公元1941年)三月二十六日开工,经过整整一年的建造,于昭和十七年(公元1942年)三月二十一日竣工,不久就投入了运营。

原杭州火车站建筑于1909年  后毁于1937年8月13日淞沪战事发生,10月13日、15日,日本鬼子对“杭州城站”进行了两次轰炸,大部分站房被炸毁。1941年3月开始重建。新建的杭州城站采用日本奈良时期的古建筑形式,砖木混凝土结构、大屋顶、绿色琉璃瓦、清水墙体、斗拱飞檐,檐口角上有4个铁铃,寓意吉祥如意.摘自于网络)】.

古朴典雅的建筑风格和杭州古城交相辉映,成为杭州的标志性建筑。这一建筑一直延用到1997年。进入火车站广场, 公车停下了.司机说:”已经到了杭州城站火车站,前面显现出火车站建筑结构的都市的现代化程度不高,但样式甚古典。我们在火车城站广场下车后,见车站上已有很多来往的串联学生.有一条的红布横幅的标识张挂着,在寒风中摆动,是欢迎全国学生来杭州串联的接待站.看来已经挂了有一段时间了.

我们旋即去此接待站排队登记去广场串联学生接待站报到,被导入一离火车站不远处一接待站住宿,离西湖不远.园舍甚整洁,一切设备也很周到.有摆通铺的寝室,有食堂,还有阅览室.每天七,十二.六等时进食.安排好住宿处已过午12时,中餐时间已过,因未进食,感觉肚甚饿,难耐. 我们被旋即安排用午餐, 因饥饿的原因,吃的饭菜还算丰富味道佳.口味清淡,好象有清蒸鱼,炒肉丝,炒青菜, 盛满大米饭的大木桶旁,还摆有一大瓷盆素汤味鲜.

饭后,我们两个人,新和我,各人手提着一个小包,走出了接待站大门,跟着众人一道走向大路.有不少行人,这里离西湖不远了---先往那儿去呢?我向新商量----到西湖去逛逛吧.我们沿着马路朝前走,也经过了些小街.最引人注意的是文革中或文革前的城市大多数都是矮陋的街市房屋居多,但杭州也是这样整个城市显得破破烂烂的,有时在矮陋街房之中每每突然有现出一两幢中西合壁式的建筑.看起来,实在有点不大调和.彷佛把十几个世纪的街景浓缩在一个镜头中.

然而通往西湖的大道是现代,宽畅.突然走过一段路口,前面显现出西湖一泓碧蓝的湖水.那白堤上的深浓翠绿色的垂柳,肃穆而葱笼地呼吸着西湖的翠绿,使得那西湖翠绿的神秘意也就更加深厚了走过断桥上了白堤,两边的垂柳在细雨中格外娇嫩。湖对面层山起伏,在雨中显得朦胧而诱惑。一路前行.我们沿着白堤往西走,我们的心境有点暗淡了起来,已是初冬季节。

含孕有相当浓郁的阴冷的气息。途中观赏了一些景致,自然是有些冬景的味道,如象垂柳有些枯色之类,,但还是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感触到西湖风景秀逸的地方。如果是春暖花开的时节来,景色则会迥然不同,则堤上万条垂下绿丝绦,莺哥燕儿在草地上嬉戏,在柳树丛林中歌唱,歌声清脆婉转。穿过绿地,来到西湖边上,这天是阴沉的,一湖碧水春波荡漾,美丽极了。堤两边都是垂柳,白,苏堤两岸的风物都历历如画.我们缓步,把苏堤,白堤绕了一圈,在一亭子处略坐片刻,便起身朝灵隐寺方向走.

我们想顺便再参观一下灵隐寺,往东北行,不一会儿到达灵隐寺大门,只见寺内满园迸着青绿的枝叶.庙宇凝重,气韵浑厚。庙墙上涂抹着青灰色,已经斑剝了。庙宇建筑时一定是费尽心血的.可惜文革时期无法维护,颇显荒芜的景象.游人说,他前次来时这座千年的古剎时,它差一点儿被一把火焚毁。文革初期,当杭州市中学红卫兵在文革的激风暴雨骤然兴起之时,立志要扫荡旧世界遗留下来的一切,已串联了众多的红卫兵打算奔赴灵隐寺,把它焚之一炬.在此关键时刻,浙江大学学生急电周总理要求派兵保护.周随即指示杭州驻军与浙大红卫兵合作,围住灵隐寺,使之免于被焚烧而毁于一旦.假如当初灵隐寺被焚毁了,望着眼前掩映在这初冬季节中仍浓绿的树木丛中的寺庙,我们将会留下多么遗憾的感觉.

西湖靠近城区的话,虎泡泉寺就紧贴在山蔍.比起西湖的秀丽来, 虎跑泉寺是更为俗化了.这么样有名的一座古寺就近在眼前,山道并不高,山道多由年代已久的石板铺就,多少带有些古意.一望满山的松柏树已经成为蓊郁的树林了.坡上颇多乱草,受水气润泽,特为茂荣。庙宇和墙壁都涂成了青灰色.山门上的装饰和庙内的佛像已荡然无存,这或许也就是所谓”破四旧”一种表现吧.因为年代久远,记忆较模糊,寺的正殿背后是一泓清澈的虎跑泉,正殿有一座宽敞的茶室,前面的窗下摆着一排茶桌.来这儿吃茶和游行的人不少,但大都是来杭的串联学生,这倒也并不是很坏的事.窗外是满山遍野的树林。应该是风光明媚的地方,但不知怎的却没有引起新同学的美感。可能是他思父母亲心切。他嫌这里还不够幽静,林深,植被茂。假使是在蜀地的峨眉山的清音阁,山高,林深,苔滑,幽谷,逸林,瀑布流水潺潺,茂密的植被看起来会更有一番情趣的。这也是很难得的一方静土,特别是在那“文革风云变幻的年代“。这也算是一方圣地了。

茶喝到口味清淡的时候,我们起身下山转去浙江大学。【1897年初,即光绪二十三年,杭州知府林启在汪康年、陈汉第和浙籍朝廷官员朱智的大力协助下,建立新式学堂,经浙江巡抚廖寿丰同意,定名为“求是书院”。书院位于杭州蒲场巷(今大学路)普慈寺1928年2月28日,中华民国大学院发布训令,决定将国立第三中山大学改称浙江大学。浙江大学校长蒋梦麟致函大学院,提出:“请钧院提交大学委员会后议修正,准于大学名称上仍加‘国立’字样。”蒋梦麟的提议经大学委员会议同意,“国立浙江大学”这一名称从此得以确定。举校西迁

  1937年7月7日,日军进袭卢沟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中国的大学也面临选择。一些大学宣布解散停办,一些大学则在日本帝国主义的刺刀下面屈辱求存,而浙江大学选择了举校迁徙流亡办学的艰难长征。

  从1937年11月11日开始,竺可桢校长率领全校师生员工及部分家属,携带大批图书资料和仪器设备,开始西迁,历尽艰辛,经过四次大的搬迁,行程2600余公里,足迹遍及浙、赣、湘、桂、闽、粤、黔七省,先后在浙江天目山、建德,江西吉安、泰和,广西宜山,于1940年1月到达贵州,在遵义、湄潭、永兴等地坚持办学,直至抗战胜利于1946年5月返回杭州。其间还在浙江龙泉创办了分校。摘自于网络】好象著名的电视剧"围城"所描写的故事就以浙大抗战时期西迁时发生这段轶事为背景展开的.

  浙江大学西迁办学历时8年半,和中国人民的伟大抗日战争基本同步。浙大在艰难困苦的历史条件下,于炮火声中弦歌不断,为中华民族保留和培养了一批科学文化精英;避居乡野而励志科学创新,因成果卓著而被称誉为“东方剑桥”;确立“求是”校训。离西湖不远的浙江大学区域,当时应该算得是杭州的文革中心之一吧。
 
1966年风云突变,从“文革”运动一开始,浙江大学就立刻被抛到了漩涡中。因为浙江大学在全国造反特别早,在聂元梓大字报发表的第三天,浙江大学就贴出了一大片大字报,矛头直对着院党委。学校就此分成两派,一派要打倒旧党委,一派就开始保。这个划分很明显,原先的一批班干部成了保守派。浙大红暴会(全名“浙江大学红色暴动委员会”)的命名和成立.

天空是阴沉的,走进浙大校园,看见到处都贴满了密密麻麻的大字报.感触是有点眩目----我在当时浙大行政大楼东南一楼走廊拐角处走过来------迎面所见大字报栏上张贴着的打倒校党委书记刘丹,陈伟达和省委书记江华的大字报,阐述的内容有推行资产阶级,修正主义的教育路线,反对毛泽东思想等等,资料内容极为丰富,真令人目不暇接。

它却真实地反映了浙江省,杭州市当时文化大革命的真实的情况和未来发展趋向,这些文化大革命的大字报对公众舆论究竟发生过哪些有益的影响?对文化革命之前和之后的负责任的祥尽理论,在中国多如牛毛的出版物中还不多见.当今时代的变化在中国或在世界对文化大革命存在的看法已发生过什么样的变化?我认为文化大革命作为一种社会运动历史的挑战应当在中国现代史,世界的思想史上占领一席之地,因为通过分析与定量分析来验证引起世界震惊与争议有关文革10年的书籍和杂志文章的有理性化和说服力的文章内容不多。

浙大的校园也是很大的.我们在校园内转了好一会儿,终究感到有些疲惫,慢慢步行出校园回接待站。回接待站后吃了晚饭,疲惫不堪躺在上休息。有人进来,是刚到的串联学生。他们是才从上海赶过来的,已经将近六,七时。晚餐时间已过,因未进食,大家又饥又饿,甚为难耐。安顿好自己的床位后,足足等了半个钟头,连腿都很发软,无力了。伙房的工作人员一直在忙碌,为他们准备可口晚餐,很快就端出晚餐,他们旋即狼吞虎咽一扫而空。今知有饥饿,自是甚感愉快事。我实在佩服厨房的工人们的敬职敬业的精神。

晚间新同学对我言明,他明日将离开杭州返回成都将与父母亲团聚,特此向我告别。他送我一枚串联途中买的毛主席纪念章上面有浮印的毛带军帽,穿军装的头像并配有抽象的闪光的装饰。留作纪念。自从我们踏上大串联之旅以来,新同学以一贯的情谊关切着我们,我很感激他。我希望他平安地回到成都,把我的真诚祝愿带给他父母亲,并祝愿我们友谊长存。第二天早晨,在接待站大门外彼此分手。我们互相握手道别,互祝旅途尊重。依依不舍地目送他渐渐远去。

因新同学早建议我从武林门码头乘夜船,沿苏杭大运河前往苏州,再转道去上海,感觉着这一定是一趟浪漫之旅。我欣然的接纳了此建议。我返回接待站整顿行装。退了铺位。出接待站后,乘公交车搬去了武林门码头附近一个接待站,安顿好之后,我走出接待站,去市内盘恒了一会,又回到武林门接待站,休息了一个钟头的光景,已忍饥耐渴的等待接待站食堂要开晚餐了一---不一会接待站工作人员过来告诉我,叫我快去进晚餐,接待站的工作人员这样在细微的地方,事事关注,使我感激.

我进了食堂,坐在食堂里的一席,我对工作人员说明我钱不多,他说不要紧,接待站不收我的钱.我便很高兴地怀着谢意,去食堂窗口取饭菜.好象有清蒸鱼,炒肉丝,炒青菜,外加一大碗白米饭,我狼吞虎咽,一扫而空.餐后回住房休息,又遇见新来的串联学生,互相表示敬意,简单地自我介绍一番.可惜我依然客气着,没有攀问他们的姓名.我太疲惫不堪,好好休息了.决定明天晚间乘苏杭运河客船前往苏州,转道去上海.

2009年10月31日星期六

地球的卫星月亮到底存在有多久了?


地球的卫星月亮到底存在有多久了?
上图为: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7月17日公布了从太空中拍摄到的最新月球照片,人类前几次登月活动中留在月球上的登月舱、脚印和科学仪器等清晰可见。

月亮被认为是在地球形成后不久仍然呈熔融状态的行星时,与一个火星大小的天体相撞后所产生的碎片形成的。

月亮究竟到底在地球形成后多久后才形成的.这点尚不清楚---目前对地球的年龄的最佳估计源于对所发现的一块形成大约45.4亿年前的铁陨石内所含有的原始铅矿石的研究.

这项研究表明地球大约形成于45.4亿年前。1997年,美国密歇根大学的科学家宣布对月球岩石研究表明地球卫星月亮是在45 .2亿年与45亿年之间所形成的。因此,似乎这项研究就表明在地球形成大约2000万年至4000万年之后, 月球才开始环绕地球轨道运行.

编译自: The article written by James Baker

2009年10月26日星期一

我的大串联之旅(4 ) (武汉行)


上图曾是辛亥革命武昌起义临时指挥部的武昌胭脂巷11号
我与新同学在同室的那俩沈阳人离开的第二天晚,也离开北京.乘京广路火车,坐在很沉闷拥挤不堪的火车里,在昏暗车厢灯光下摇摇晃晃,费了一夜的时间把我们载到武昌车站.在清晨的寒风中,我们昏昏沉沉的在站队安排去市内接待站住宿.受接待站同志引导,乘渡轮过江.

九省通衢的大都市武汉是南来北往的交通枢纽渡过了江,在从辛亥革命武昌首义起,武汉三镇多次成为政治旋涡的中心,蒋介石叛变,大革命失败后,共产党人和国民党“左派”曾云集武汉,为保卫这临时迁移来的国民政府的所在地,共同抗击外来的侵重温了一次“中心”的美梦,虽然短暂,倒也喧闹过一阵.

自1966年5月16日中共中央发出5.16通知后,为时10年的文化大革命全面爆发.各地区革命群众组织也蓬勃发展起来.文革情节在各阶层洋溢着.很多串联学生离京南下首选武汉.后来在武汉发生的王力,关锋二O事件更使武汉名声大振.

在渡轮上眺望烟波淼瀚的长江,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看见这么辽阔浩瀚的长江.记得我父亲14年前就是从长江第一城的四川宜宾经重庆乘客轮穿长江三峡直达武汉,再从这里转乘火车到北京培训为留苏作准备的。他曾于1952年初春从川南长江第一城宜宾的临江门码头登上一膄小客轮,沿长江而下,经泸州到重庆,再换乘大客轮穿三峡到武汉。那时宝成,成渝铁路还未建成通车,出川大都是乘船沿长江东下,在武汉转乘火车北上。我父亲当时在发电厂工作,担任副厂长兼总工程师.为迎接以“第一个“五年计划”为标志的大规模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高潮的到来,极需培养人才,被派到北京学习,再到哈尔滨进修俄语,为留苏作准备。

那个时代真是激情燃烧,令人振奋精神的年代,为了新中国的建设,那是一个极大地鼓舞了我们整整几代人斗志昂扬,奋发图强,忘我劳动,艰苦创业的年代.我父亲一生艰苦朴素,清正廉洁,两袖清风,工作勤勉.谦虚谨慎,平易近人,也很能干.1952年被提升为发电厂副厂长,入了党.他肯于下车间,经常与工人群众打成一片,深受工人群众的爱戴,在工人群众中享有很高的威望.上级总是把他挑选到最艰苦,最困难的地方去工作,他总是义不容辞地前是真要算是适材适所的称职.

正值三年生活困难时期,生活最艰苦的时候,1960年3月他被派往四川荣昌县的永荣煤矿自备发电厂,解决发电机组发不出电的问题.,自备电厂筹备工作费了好几个月的光景.靠着不少工人和技术人员的努力,大体上工程上的问题都得到了解决.但有一件事情却始终得不到解决.那就是发电机组始终发不出电. 永荣煤矿自备发电厂的技术负责人斟酌了好几个星期,还是作出了决定,春季后,第一把手亲自乘火车赴重庆,去请专业技术人员来厂解决这技术难题.在那时大家真的都有为国为民的无私奉献精神,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充分发扬了全国一盘棋的大团结大协作精神.这是一种群体的英雄主义精神.这是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这不是什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就能解决的问题。我认为共产主义的协作精神是是发挥得很好的.

厂里负责人到了重庆,找到我父母亲工作的学校,父亲是学校管教学的付校长.很热情接待他们.特别安排在学校大会议室接待他们.大家一见面就像熟朋友一样,相互的话语都对永荣煤矿自备发电厂项目很关切.厂长请求支援,并婉转地向学校领导提出对解决发电机组发不出电的问题有无把握解决的担忧.事实上我父亲始终是有把握的.到那时,他已有在电厂基层干了近11年的经历.他 经历了技术上的那么多风风雨雨,应当有能力解决此一技术难题.当时的生活尽管是异常艰苦的,我父亲差不多每天清早一早出去忙于教学工作,要到晚上,才能够回家,群众和领导向来对于我父亲的工作是心悦诚服的.他对工作方法有周密的思考,处理技术问题准确果断,他好像永不感到疲劳,而几十年如一日,已成了规律性的习惯.

会后校党委决定由我父亲领队,随同厂负责干部坐火车即刻一同前往四川荣昌县的永荣煤矿自备发电厂,处理解决机组发不出电的问题.当晚到达工厂,天已经黑下来了.刚安顿下来之后,我父亲就到发电厂现场查看了情况.基本了解情况之后,他感觉着可以放心了.把他了解的情况向厂领导汇报,使他们也更加放心.然后他回去好好地休息一夜.第二天一早,用完早餐后就开始紧张工作.我父亲检查后,发觉要钻进锅炉查看,他冷静地一人走向尚有余温的锅炉, 钻进锅炉查看.我父亲进入锅炉事故处理的范围内,发觉炉温尚高,冒着酷热仔仔细细查找,好不容易发现了故障.这是很感到欣慰的.这是一件很麻烦的工作,竟然要费如此大的工夫....当我父亲从锅炉里钻出来时,头发也烤焦了,脸也烧伤了.

请想想看吧,现在的厂领导能办到吗?他们年薪上百万,还要拿百万的年奖金,逢年过节,还要强行向在职与退休职工发放农民暴发户办的商场的没有东西可买的购物卷,伙同一起吃回扣一次就可达几十万,平时从不下车间的生产现场.平时尽是找借口,度假村开会,公款吃喝消费.向上级汇报时,尽是报功,夸夸其谈夸嘴.

请想想看吧,只有毛泽东时代的干部才有如此的奋不顾身的献身精神,才有如此清正廉洁,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啊,皇天不负苦心人!忙了一整天的局面.终于看到胜利的曙光.找出了技术故障,决定重新锅炉升火,开机发电,一次发电成功.时节正是隆冬,现场到处扬溢出胜利喜悦之情,工厂领导感激之情是可想而知的.当时恰逢四川水力电力厅厅长李克来现场视察工作,见此也感到很高兴,也很重视这次解决问题发不出电的问题. 李克是毛泽东时代廉洁奉公,紧密联系群众的好干部.在现场他很欣赏我父亲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当时就有再调我父亲重返大型发电厂主持工作的意思.


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中期改革开放后,我父亲在成都市一个省级的研究所任副所长兼总工程师,负责管基建,在当时社会大环境下,已开始盛行工程吃回扣了,用材料以次充好,建豆腐渣工程了,昧良心地捞黑心钱已盛极一时了.他一再告诫我们自己宁愿一身清贫,也不能要这样的不义之财.人民群众信任我们,把权力交给我们,把他们赖以生存安居楼房建成危楼交给他们,这是对人民极大的犯罪啊!就他负责建筑的职工住宿舍楼房是质量最好的,不接受回扣,用正规材料,精心设计,精心施工,建筑出了优质楼.经受住了去年汶川大地震严峻考验.楼房不裂缝,不变形.他的确是表现出了毛泽东时代干部清正廉洁奉公,一身正气,两袖清风的优良品德.我父亲对工作的认真负责是使我都感到敬佩的.

自抗战胜利那年,就开始在发电厂从基层工作干起,参与了1949年建国后,新中国电力工业的创建.他的人生历程都浓缩在我们国家电力工业创业史中. 他属于是那些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下白手起家、自力更生,并且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人民共和国电力工力事业的老一辈科技专家.上个世纪90年代初退休后,还被聘请作技术工作,继续发挥余热.,他很高兴自己晚年还能为国家尽一份微薄之力.现终于彻底地告别了其贡献一生的电力工业,以自己的高龄在家安度晚年.

我站在渡轮船弦边上望着烟雾弥蒙着的长江,烟雾迷蒙着的武汉三镇,我所记得我的故乡蜀地的长江全不如此.它要纤细文静得多.故乡的长江依然对我很亲切,因为我是在长江边上长大的.滚滚波涛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今又是换了人间.看着武汉长江大桥雄姿,我不由得吟诵起了内容博大精深,思想境界高远,气势雄伟磅礴,很具有感人的艺术魅力,开了一代诗风的毛主席诗词水调歌头•游泳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
  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
  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馀。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
  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只见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了.江水那个清澈,我连水中的武昌鱼都看清楚了.
渡过了江.我们被分配到汉口市商业局下属的一个单位住宿.已经人满为患,但在楼上确替我们通融了两个床位.比起北京的住宿条件,这已经好太多了.有被盖,有床垫,虽然不甚清洁,应该是可以舒服的睡一觉的.但不知怎的,我在那头一天晚上,在那样较舒适的环境里,确辗转反侧地怎么也不能睡熟.脑海里不断地闪现出离开成都出川,到北京10几天来的经历,两次见毛主席,与来自全国各地的红卫兵相逢相识.校园内不堪回首的一幕,都沥沥在目难以抹去.晚间睡得不甚好.天气冷,我盖上毛毯,本来很暖和,但不知道怎的,仍然发冷.

早晨起床,简单漱洗之后去楼下用早餐. 楼下是一间很宽敞的大厅房,但仅作为过道或吃饭,开会用的地方.大家都集中在东侧一长条的房间里住宿,这些房间是值得留念和赞扬的.空间小,住宿人多,但在大串联时期,接待成千成万的全国各地的来汉红卫兵而立过大功. 大厅房的一壁堆放很多被盖待用.在厅堂里摆放了几张大园桌,桌面宽,放满了碗,筷子,汤匙,在大厅前面,摆放着大木桶盛的稀米粥.大瓷盆盛的白面馒头,小瓷盆盛的是咸菜.一个很和蔼的中年女同志.引导我们到一张大桌旁买饭菜票,并一再招呼我们,准备住多少天,就买多少饭菜票,不要浪费.临走剩下的饭菜票可以找她退.我很困惑地问她:我们在北京吃饭都不收钱,为什么武汉要收钱?她操浓厚的湖北音告诉我们:”上级领导规定我们湖北省要受钱.”见她回答口气和神色是这样的镇定自若和安泰.我们也无话可说了.只得掏钱出来买饭菜票.好像吃起来特别适合我们四川人的口味.

早餐后,我拖着新同学到武汉大学去看大字报.武汉大学是名闻全国的大学.1893年由清末大官僚张之洞创立的自强学堂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一所综合大学.1913年辛亥革命后的北洋政府在此创立了武昌高等师范学校.1928年7月正式改名为国立武汉大学. 。1952年、中国高校院系調整、武漢大学成为位于中国中部的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湖北省武汉市的国家教育部直属的综合重点大学重点大学、在風光明媚的珞珈山麓、面临東湖、以校园宏大而著名。大学校园内现代建物与旧式建物交相辉映、校园内终年绿水青山。一到春天中日两国邦交正常化以来种植的大量桜樱花树樱花盛开。座落在武昌城外的武汉大学,宽敞的校舍散布在珞珈山上,大多是西式建筑.只见山上林木葱茏,遍地是茂盛的花草,山下是浩翰的东湖,武汉大学很大,同原西南师范大学校园很相象(现重庆的西南大学)很相似,校园大,绿化好.进了武大,感觉地方很宽大,建筑古老.

也感到这儿的情形完全不同,文革空气是十分紧张的,大家都热烈地参与文化大革命,人人都在忙忙碌碌地看大字报,抄大字报,没有看见一个闲人.此时的武汉大学已成为了武汉的文化大革命中心,校内成立各种造反派组织,看见校内大字报专栏上贴上打倒武汉大学校长李达、副校长何定华、前党委书记朱劭天及省长张体学和省委书记王任重的大字报,有的是揭发他们反毛泽东思想,执行资产阶级的反动的教育路线的罪行的.

到校园走走看看,抄写一些大字报内容.和一位外地赴汉的串联同学在大字报专栏前也还交流过对武汉当地文革的经验,交流的具体的内容,现在已记不大清楚了.他说他是来自大别山区河南新县的,到过湖北红安县七里坪,在那里住了二三天,参观了鄂豫皖根据地旧址,还有董必武题字的当年苏维埃办的“列宁小学”。还翻山越岭爬了几个小时,到一个深山里参观了中共当年一个县委办公室旧址..听他说之后,我们也感到很高兴.如果有时间,不然的话,我们也要去红四方面军的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参观.只记得和他分手之后,我们又校园内转了一会儿,

武汉大学的校园毕竟还是很大.徒步走了很久,才走出武大校园.又连忙赶到测绘学院和工学院考察.自中共中央”五.一六”文化大革命的通知颁布以后,武汉革命群众造反组织也就逐渐蓬勃发展起来.搞运动的热情在各个阶层洋溢着.武汉三镇文革正在轰轰烈烈地展开,磅礴的发展.文革的群众组织真如雨后春笋一般涌现出来.后来其中有名的有”钢工总”百万雄狮”等,据称成员已有上百万之多.他们有组织地上街道,去工厂,下矿山去宣传,鼓动民众.

从工学院参观出来,到下午了,就进城去了.市面也不风平浪静.也在涌动着文革群众运动的风云.街面繁华地带也贴有炮轰张体学,打倒王任重的大字报.,还有红卫兵在街头举行演讲会,鼓动群众起来展开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清早在接待站吃了一顿浠粥之后,就匆匆忙忙出门,也没有食物准备,肚子饿了起来,听说武汉的小吃也是很出名的.我们也很想去品尝品尝.我们走向公共汽车站,搭车去汉口江汉路,在街头找到一家食店,建筑都很旧,塗上的油漆都已经快剥落了.进门一见都坐满了人,好不容易在角落挤进去了两个座位..我们点了热干面、豆皮、鸡汤.服务员告知,菜还不能上桌,要先去服务台先买票,凭票上菜.我买了票交给服务员.不一会儿菜上桌了,有 热干面、豆皮、鸡汤我们还另外加了两份臭豆腐.还是吃出了湖北菜的特别味道,但也同样地体现了湖北菜的三大特色咸,微辣,量大.同学新是很喜欢吃热干面的,吃完一碗,好象还有欠意,尽管份量已经够多,而他又买了一碗.我们吃完离桌,见店内顾客更多了.我对新说武汉小吃果然名不虚传.说不定这还是武汉一家有名的老店.能够与热干面比美的恐怕就只有我们四川的担担面了.出店后,我们又返回,买了些卤鸡翅膀,新顶喜欢吃,称带回去慢慢吃.我们一同乘车返回接待站.

第二天的天气很好,我同新俩人一道,尽兴地游览了黄鹤楼和长江大桥. 巍峨耸立于武昌蛇山的黄鹤楼,享有“天下绝景”的盛誉,与湖南岳阳楼,江西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 历代文人墨客到此游览,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诗篇。唐代诗人崔颢一首“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已成为千古绝唱,更使黄鹤楼名声大噪1927年2月,毛泽东考察完湖南农民运动后来到武昌,写下了著名的《菩萨蛮•登黄鹤楼》:“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川南北。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的豪放的诗词.

我们到达武昌的黄鹤楼下,已经是人潮拥挤得来水泄不通,轮渡的乘客还源源不断地来.我得承认,串联中使我最受感动的一幕是亲眼见到毛主席,然而也还有令我最感动的.就是那些在我串联中留下珍贵留影的永恒的纪念.在大串联中,在革命圣地,历史游览地,风景区留影纪念已经风行一时, 黄鹤楼下摆摄影摊的人肯定赚钱了,摊位前人们排着长队等待拍照.我们也很兴奋的排队拍照,我们俩人合拍一张,之后再每人单独拍一张. 黄鹤楼下我们照的像片中神色是安然自豪的,当时我们正是俩意气风发,朝气蓬勃年纪轻的小伙子.拍照时,微笑得有些夸张.我右手拿着毛主席语录,左手放在新的肩膀上,照片下面横写着”武汉黄鹤楼留影纪念1966.11”。的字样.摄影后,我们又游览了黄鹤楼的一些景点,果然景色绝佳,难怪古人说“黄鹤楼为天下四大名楼之一”,这是有道理的。

从楼上可眺望浩浩荡荡的长江,景观甚为壮阔。1911年10月暴发的 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的军政府旧址――“红楼位于蛇山脚下、黄鹤楼旁,外观呈红色,仿西欧古典式建筑。红楼始建于清末,原是清王朝模仿西方君主立宪而修建的“咨议局”办公处。武昌起义胜利当天,起义军领导人在此聚会筹建军政府,推选都督,并向全世界宣告,武昌首义成功。孙中山先生1912年4月曾在红楼军政府礼堂发表过演讲,红楼也就成为辛亥革命的著名旧址,属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981年被辟为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我为了好奇,我曾走出黄鹤楼去望了望,好像悄静无声,关闭了.我早就慕名而来 极想参观辛亥革命武昌首义之遗址.但甚为遗憾不能如愿以偿.

从黄鹤楼前往武汉长江大桥,路程不远。我早与新商量好了,这次串联到武汉照原先的预定的目的就是要参观武汉长江大桥。此大桥于1955年9月开工建设,于1957年10月15日建成通车,历时才两年,这不用说又是一次中国建桥史上的大变革,建桥工人既认真,又勤奋,政府的管理又廉洁奉公,又高效,建成的大桥坚固耐用,百年不垮,这是合理的。武汉长江大桥横跨武昌的蛇山和汉阳的龟山之间,是我国在万里长江上修建的第一座铁路、公路两用桥,全桥总长 1670米。我们从桥头堡底层乘电梯上到桥面,又在那里照相留念。照相以蛇山的桥头堡为背景,甚有趣味.只见蛇山和龟山隐藏在烟霭之中,万里长江水流急遄,时有水鸟成群而游,有点微雨,更增加了照相的情调,我也是与新合影一张,又各自留影一张,情谊既浓重而气氛又清新。

在那雄伟壮丽的长江大桥上,极目远眺,浮想连篇,从蜀地四川飘泊了十几天,来到这三国时的楚国,心潮澎湃,即使不是文人墨客,也尽可以凑出一篇【武汉三镇游记】来,从蛇山的桥头堡一直走到龟山的桥头堡。站在桥上,眺望四周,整个武汉三镇连成一体,令人浮想联翩,心旷神怡。我们立着在桥上看了好一会,尚觉不甚满意,尝试用四川人特有的习惯,再徒步去丈量长江上的第一桥,证实一下到底究竟有多长。因太长,好象只走了一大半。又由原道折回.是应该赶回去吃中饭的时候了,但我们都不免有些依依的留恋不舍.当时好象觉得大桥附近树木甚少.如果在多培植些树木,那一定是大有绿化的景致可观的.此时皜皜的冬阳从云层中穿出照得全身都透着新鲜的暖意.

本来我们打算当天晚上搭乘夜班火车去杭州的,因为新还想在武汉多呆上一天,再去城里转转为他的父母亲买些礼物.为寂寞的父母亲带来一点惊喜,文革初期他的父母亲也算是清理对像,他又是独生子女,文革爆发不及半年,他家便已呈现出了这样衰败凋零的景象.经过”红色的七,八,九月”红卫兵的破四旧,抄家的洗礼,他的家已经破败不堪了.我对他家庭的际遇感觉相当不忍.也充满仁爱之心.愿意关照他,陪伴他去了确他的这桩心愿,我想同时也为我父母亲买点礼物.

第二天起床漱洗后,用过早餐.拟出门,初见天气阴沉,适后雨就开始不断地下着,似乎有缠绵下去的样子.出门购物的兴趣顿时减了大半,我们晓得没有时间了,冒雨也要赶进城去.我和新商量,想搭公交车去,新也愿意.我们步出接待站,走向附近一公交车站.等一会儿,一公交车到,我们挤上车, 公交车穿过繁华的街道,越接近城中心越发感觉到好象回到了故乡成都的感觉.到了城中心一繁华地段我们下车.进一大商场,在里面买了一些当地的土特产,新说:”回去可以犒劳父母大人.”我也说:”可以让他们高兴了.”购物后,我们乘车返回接待站.看见入住的串联学生更多了.大厅里已经人满为患,到处都是说话的闹声,笑声.经过几天的武汉之旅,大抵上对这座城市有些了解了.我想我们的武汉之行就要结束了.新同学提建议我们明晚乘开往杭州夜车,这意见我采纳了,就这样,在武汉已呆了三,四天的光景,决定第二天晚,乘公共汽车去武昌火车站,搭乘去杭州的列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