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5月8日星期六

回国故乡游散记(1)---四川崇州古镇街子行

回国故乡游散记(1)---四川崇州古镇街子行

回国省亲度春节,过完春节已经过去了快一个月了,川西坝子绵延了快半个多月的阴沉的天气,今天算是稍稍晴朗一些了.我数次返乡回家过年都曾想往去崇州街子古镇一游,这一晴朗天气的诱惑,虽然人的惰性有些使人懒得前往的意思,结果是我强烈的欲望把它们压下去了.灿烂的阳光显示出初春的活力,似乎在对人说:去吧去观赏那古镇周围纯是一片壮观的油菜花海的景色.我本来就喜欢川西坝子乡间的春天,尤其是喜欢那一望无边无际的金黄色的油菜花海.观赏油菜花海在这时使我的身心解除尽重重的思想束缚.因而我更喜欢这春天的壮丽的景色.

街子古镇位于成都的西边,离成都有一百多公里远.【街子建镇已有一千多年历史,五代后蜀设永康县,这里是县治所在地,那该是它的最繁荣时期了。街子人唐代的“一瓢诗人”唐求,其诗名虽然不像同朝代的大小李杜那么响当当,但《全唐诗》和《唐才子传》里都能找到他的踪迹,也算是为小镇增加了不少的文化分量。宋代农民起义领袖王小波也是街子人,如今镇上尚有二人的故居遗址。

街子的得名源于元末明初的兵伐扰攘,至万历四十二年,这里已是百业凋敝,昔日繁华的古镇只剩下味江边上的河街子一条街了,从那时起,这里便被叫做“街子场”。现在的街子让游客驻足流连的依然是这条长约100米的老街,从明末清初历经沧桑保留下来的古老民居和居住在这里的淳朴温厚的街子人。--摘自网络】

一大早我便乘车到了成都金沙汽车站.车站很大,站内广场停放很多中巴客车,一般是车等旅客上车,车内的乘客并不多.我便搭乘经成灌高速公路去崇州街子古镇的一辆中巴客车.登车后等了仅不足一刻钟的光景,客车缓缓地驶出金沙车站,沿成温立交桥驶去.车行约一个钟头的光景便驶离了成灌高速公路,驶上了一道简易公路.这是一条铺了柏油的公路,车窗外呈现的尽是一派田园风光,田野上散布着村落,农舍的建筑均相当现代化,有的被竹丛所围甚为稠密.

公路两侧为高大的梧桐树所拥护,葱笼于两侧.遗憾的是公路的右侧有污浊的溪流一道,水颇缓流,是发黑的臭水,水上飘浮着大量的有机和无机的垃圾.显得污浊不堪.溪流一直伴随公路而行,几乎及古镇.这实在不免有点大煞风景.这固然是一种愚昧落后的生活风味,然而中国民众的环保意识和对优美环境的享受就在着经济高度发展时期似乎与北美的加拿大和美国相比也相差的很远.

客车经过无数的乡镇,乡镇之间补以川西平原三月盛开的金黄色的油菜花海,田野中白地甚少,但只觉油菜花海一望空阔,气势磅礴.整个的遍布金黄色的油菜花田野便成了一幅嵌在画框的画面.这是大自然为我们设计出来的精心杰作.车行约有近两个钟头的光景便到了街子镇.这是一不大不小的古镇,镇上也有好几百户人家,好像都在经营旅游的生意.镇子背靠青城后山.山上多是茂密的树林,相当清幽,古镇因地僻而觉得相当幽静.街子建镇已有一千多年历史了.

现在的街子让游客驻足流连的依然是这条长约100米的老街,从明末清初历经沧桑保留下来的古老民居和居住在这里的淳朴温厚的街子人。依然沿袭了低瓦檐、木门板、青石路的典型川西古镇构成,但比起那些宽阔马路一直修到家门口的古镇来说,街子如丽江四方街般沿街两旁流淌而下的清澈河水,显出了街子亘古未变的纯朴和古雅。

我们乘坐的客车停在街子镇的汽车站,车站离镇子约有一公里远..车站是一座新建的客站,结构相当宽敞.乘客的候车厅寂静空荡荡的,厅内设有小卖部,出售饮料食品,旅游纪念品,站内停车场停有待发成都,都江堰市,崇州县城的班车.站外的公路正在翻修,路面却显得很凌乱,土堆触目皆是,挖土机穿梭式的来往,忙于路边挖沟填埋管道.站外有不少的电动的三轮车.载客往返于街子镇与车站之间.车夫坐在车上揽客.车夫多是街子镇附近农村的农民.花一千多元钱买一辆车载游客挣钱.车夫逢客就喊叫兜客,我谈妥了车资,坐上了一辆车.车沿着崎岖不平的路朝着街子镇驶去,只见路两边全是金黄色盛开的油菜花,风景优美.


车站候车厅空寂乘客少

车夫逢客就喊叫兜客

古镇外盛开的油菜花

古镇外盛开的油菜花之二

古镇外盛开的油菜花之三

叶儿粑与冻糕

叶儿粑

冻糕

古镇腊肉炒蒜苗

冻糕

冻糕
走不好远就望见那座小镇广场镇入口处的清代字库塔,该塔精巧而且远高于川西一带的同类建筑。另外当然是唐求故居(唐求纪念馆).车到了小镇广场停下,下车付了车夫6元人民币的车钱.便往镇里走去.镇街建筑相当讲究,爱用青灰色, 路面全是青石板铺究,表示着街子镇的地方色彩. 街子镇的街道是基本成十字型的老街,沿街两旁有新修的小水溪,流淌着清澈的溪水.一切的情形严然如象在在清末民初时期的中国,街头巷尾每见小食店,风味餐馆,地方的手工艺品作坊,和附近川西坝子小镇的风俗颇相类似.

古镇素以小吃三绝而著称,腊肉炒的回锅肉和腊排,叶儿粑.用酒米和饭米做皮,甜的用糖和芝麻做馅,咸的用肉和芽菜做馅,咬一口流油,香而不腻.用米粉,猪油,白糖和黄糖做的凉糕也是一绝.当地人很喜好吃的莲子豆腐也是一绝. 一进镇就见有餐馆和小食店,有的是旅馆兼营餐馆.一家餐馆门前陈列着好些餐桌,人们在树荫下围坐餐桌用餐.还有当街烧孰出售的肉食,小食店的冒着热气盛有叶儿粑和凉糕的蒸笼并拢来,放在店门前的桌上示客,颇动人食兴.时间才过中午1点钟,镇上的游客已相当杂沓,大抵都是一些来自成都的游客带着他们的眷属穿街过巷.我发现这儿的游人是更加多了.餐馆里坐满了的是人.有些露天茶馆或餐馆,生意显得非常繁荣.我转了一会,又从原道折回字库塔广场.顷刻就有一辆停在广场的三轮车车夫向我兜叫.我坐上了他的车,一路颠簸着向镇外车站驶去.我心里有点谦然,也没有尽情地在古镇玩耍,像大多数游客索性在古镇住上一夜,而就这样急急忙忙地返回成都了.

字库塔广场


街景之一

米花糖

作食品

特色食品

2010年2月1日星期一

【暗杀纳粹党卫军头目莱因哈德.海德里希】( 1 )

【暗杀纳粹党卫军头目莱因哈德.海德里希】( 1 )

I.德国的占领

莱因哈德.海德里希

简单扼要重述这个故事的历史背景,就必须要么过于简单化地叙述或更进一步到超越13〜14世紀波西米亞國王加冕所使用的珠寶包括了聖瓦茨拉夫皇冠的冗长地细述。我选择了过于简单的陈述,因为捷克斯洛伐克作为一个独立国家的整个历史已包含在许多成年人的记忆中。

1918年建国后,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享受了近20年的健康的经济发展和正常的政治生活。在其开明的第一任总统托马斯.马萨里克领导下,直到1935年他(85岁时)退休时.捷克比其周边的小国更能够克服由几个不同的少数民族所组成的国家的内部困难. 是由广大的农业地区平衡的其高度发达的工业,, ---在农民,中产阶级,以及产业工人中间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就业的比率----一种绝对的平均主义的气氛,在这种平均主义的气氛中民主和自由能茁壮成长。但是,1933年以后,希特勒的“雅利安人至上”的理论在沿捷克北部边境希特勒称作他的“苏台德地区”的讲德语的国民中寻找到了一个立足点。”通过纳粹主办的宣传和施加压力,其中许多人开始相信作为德国人,他们均优于斯拉夫人,他们的命运是与德国相联结起来的。就是与这种欺骗挂上钩希特勒提出吞并捷克这片边境地区的要求。

卖国慕尼黑协定签定之后,给捷克留下的是“没有自然山区形成的边境和没有防御工事的捷克斯洛伐克”,削弱了战斗力和无防御能力国家的政治领导人没有分享到张伯伦的自我陶醉的良好感觉。他们希望组成一个流亡政府来维护捷克斯洛伐克的国家实体和保护自己的人民免遭希特勒的贪得无厌的吞并,总统贝奈斯离开布拉格,前往伦敦,在那里与捷克驻英大使简. 马萨里克汇合在一起,在徒劳地企图说服英国必须对徳国宣战。但是,英国”正在庆祝这种遭到羞辱的,令人忧伤的“和平,英国政府向慕尼黑承诺,不会承认捷克流亡政府,因此不能接纳这个流亡政府。然而尽管如此,捷克爱国者不断地离开自己的国家,遭肢解了的军队的军官和其他人加入贝奈斯和马萨里克政府,有的或者到俄罗斯,波兰,或去南斯拉夫寻求帮助并组织抵抗.-

其中之一是捷克斯洛伐克情报局的约瑟夫.鲍尔蒂克将军,他通过他的留在布拉格同事组成的小组与捷克地下组织和他的前情报人士继续保持接触。

即使在1939年3月15日,希特勒撕毁了慕尼黑协定,并占领了捷克斯洛伐克全境,西方仍保持谨慎“中立”,声称不会承认贝奈斯政府,也不会帮助或鼓励捷克作任何形式的抵抗.
从遭入侵之日起,捷克人花了大量时间偷听他们的无线电台广播。他们渴望听到的是英国和法国对德国的宣战,结果他们却听到是入侵者发布的与他们自己的命运相关的一系列的法令。

占领者的第一个行动就是关闭大学。被视为种族上低劣于雅利安人的斯拉夫民族被认为是不配接受教育,接受太多的教育只会使他们变得盛气凌人和危险的,对与小流氓年龄一样大的年轻人必须禁止他们集会。然而,他们确实集会了,在大学关闭的第一个星期内,就有人们游行示威,许多学生被枪杀,3000人被捕,送往集中营。卡尔.雷尔伯格曼就是其中之一,他被送往德国的奥拉宁堡,后来再送往达豪,最后他死在哪里。

3月16日中学重新开学,但犹太人被禁止入学。索科尔的所有部门都立即关闭了;集会是禁止的。 19岁到40岁之间的男子都必须前往德国的劳动营登记服役;政治活动家,特别是共产党的活动家立即转入地下活动。
收听外国广播节目也被迫转入地下。所有捷克人被要求折掉能收听外国广播的收音机的短波无线电元件并上缴给盖世太保。私人拥有这些元件的惩罚是立即被处死。不过,那些极少数的被隐藏和保留下来的元件成了宝贵的财富,被小心谨慎地囤积着和秘密地用于收听外国新闻,特别是收听英国广播公司使用捷克语言的广播.

但是,广播给他们带来了一点安慰,很少的信息。它主要是通过口头表达的常常是以辛辣讽刺开玩笑的形式使捷克人了解到他们的邻居,他们的朋友,他们以前的同事,他们的国家正发生着什么事。在这个不确定的时期,很多年轻人,其中大多数是学生和退伍军人非法越过边界,希望组建或加入独立旅而为捷克斯洛伐克战斗。许多人设法前往英国加入正在挣扎中,仍未被承认的捷克自由部队;一些是通过波兰逃亡,前往俄罗斯。其中逃往俄罗斯的就有卢兹维克.斯沃博达少校。(后来他成为一名将军,他1968年以来曾是捷克总统)

在此期间,虽然英国对捷克抵抗运动仍然持冷淡态度,俄罗斯正在援助他们。通过南斯拉夫和通过共产党地下组织他们可获得逃亡的资金和物资。斯沃博达少校和其他人能够达到俄罗斯后,在那里组织了地下交通线将许多士兵从捷克斯洛伐克转运到的俄罗斯和法国。但在1939年8月,当俄罗斯与德国签订互不侵犯条约而震惊了全世界时,斯沃博达少校组建的处于萌芽状态的捷克独立旅被困在现在已经不再是盟友的苏联。整个独立旅被驱赶在一起而遭到拘留。

有俄罗斯的作出不干涉的承诺,签定协定一周后的9月1日,德国进攻波兰. 9月3日,英国信守与波兰签定的协议,并对徳国宣战,法国也对徳宣战,德国发起第二次世界大战。这给了在法国和英国的捷克斯洛伐克自由部队和在伦敦的流亡政府以新的地位:捷克飞行员被皇家空军接受,一些捷克人参加了英国第8集团军,而在英国的捷克斯洛伐克自由部队还得到加强,而其被关在俄罗斯监狱中的同胞感到恼怒。

德国入侵后,本土的抵抗运动也开展起来了。每个男人,每个女人,每个男孩和女孩脱离了习惯,自然的沟通和聚会的方式,完全独立地作决断和判断。由于没有明确的,可靠的信息到达布拉格,随着我们的“盟国每天都在改变”,要伤害某人或者避免遭伤害都是不容易。如果真要想获得情报的话,德国人的拷打审讯方法是不明智的-无用的。那些与他们合作的人不愿意危及别人或不愿意信任带来情报的其他人。因此,一个捷克人在通常的每一天内总是要面对一次突然当场决定一些行动或没有采取自己对其背景或后果一无所知的英勇行为。他会依据自己的内心的特点,直觉,同情,经验,或突然的判断来决定采取行动或不采取行动。他可能永远不会知道他的做法是否正确的或错误的,或者,如果说,实际上,这里已经有令人称道了不起的正确行动抑或也有干错了的行动。

尽管存在这些困难,一场抵抗运动形成了。领导小组分别为祖国抵抗运动中央委员会(缩写为:UVOD)和共产党地下组织。可能由于他们境外的,政治上有亲密关系的盟友提供给这两个小组的支援不稳定,尽管他们有时会意见不一致。但在整个徳国占领时期他们双方是合作的,因此,捷克斯洛伐克幸免于受外部的影响而引发的自相残杀,而波兰和南斯拉夫则深受其害。

在祖国抵抗运动中央委员会内,国防部(由捷克官兵组成)和OSVO(索科尔抵抗运动)正密切配合。回想起来,这些组织可能似乎被组织得非常井然有序和分布广泛,特别是从德国人的文件和处决名单上看上去似乎是令人望而生畏。当时我们在展开这个故事时依次地会晤过这些组织的几个成员。

其中选出留在国内并组织搞破坏行动的军官是约瑟夫.马辛中校和瓦茨拉夫.莫劳韦克少校。他们两位,在名为雅罗斯拉夫.佩尔塔尼无线电通信员的协助下,与在伦敦的鲍尔蒂克将军和他在莫斯科的同志保持秘密的无线电联络,还保持与仍然留在捷克斯洛伐克的重要的情报来源接触。

其中最主要的是一个以他的代号为,“福兰特”(捷克语版的:弗兰克)而闻名于地下组织的传奇人物。他的真名和个人情况,他掩盖的身份,仅只有极少数直接有关的人知道他,除了德国人一直想确认他身份外,没有任何人知道他。早在慕尼黑协定签定 前-确切地说 从1936年以来,这个“福兰特”一直向鲍尔蒂克将军提供情报。当时,他代号为A - 54,是捷克斯洛伐克陆军最高指挥部支付薪金的代理人。

在1938年期间,他把由德国军事情报局在捷克斯洛伐克境内设置的一个秘密无线电网络告知了捷克军事当局。它将作为一个类似后来用于波兰的装置,以促进在捷克斯洛伐克发生“事件”,让德国人找到进攻的借口。知道这个秘密网络和预先知道这个的计划在危机期间维护捷克的团结是至关重要的。

福兰特对德国的1939年3月15日策划的入侵捷克的情报预先告知,使许多捷克领导人正好在最后的期限前离开了这个国家。鲍尔蒂克将军和最高统帅部绝对地信任福兰特的情报,依靠它,并渴望确保其继续提供情报.
德国占领之后,捷克的军队当然就不再被承认,军官都会被德国的“保护者”分配给各类文职的就业机会. 尽管马辛中校的秘密活动具有紧张的性质,他纪律严明的个性,使他温顺地接受了一份记帐员的工作和表面上保持顺从,虽然这对他一定是非常困难的。而莫劳韦克少校,从肉体上或精神上,他本人不愿意干自己的文书工作。一个积极,生机勃勃三十出头的职业士兵,他宁愿生活于经常的危险中,而不愿顺从地搞记帐工作。因此,他“失踪了”,但呆在布拉格,一天24小时生活在“地下”。

在他的国家正深陷困境时不能继续正常生活下去的另一个人是一个名为拉吉斯拉夫.瓦涅克的摩拉维亚化学教授的中年人.
瓦涅克的妻子也是一个摩拉维亚教师。她觉得如果他的丈夫不参与他们的活动,她和他们的两个孩子就能竭尽全力设法相对安全的生活,他突然离开家,什么也没有对她说。此后不久,一名留着胡须的退休残疾人,不引人注意地出现在布拉格而悄悄地与他的前索科尔的同伙连系。

但是,表面上,大多数人在继续干他们自己分配的或习惯的工作,外表上服从规则和抑制或者说压抑自己的蔑视。基本上,私下每个人流露难以抑制的抵抗的怒火。但时常从深埋地下的一点火花就会触及到,甚至激起每个普通的个人反抗的欲望。

通过足智多谋福兰特,并通过马辛上校,莫劳韦克少校及佩尔塔尼警长操作的地下发报机,同时,捷克斯洛伐克流亡政府-收到进攻波兰的预先警告。” 波兰事件” 初步情况,计划接管但泽自由市,以及计划的军队调动情况的祥情,由无线电发报机发送给鲍尔蒂克将军。1939年6月,由仍然未被承认捷克人把所有这些情报传递给英国政府。

波兰事件的上演是由希特勒的顶级悍将,纳粹党卫军头目莱因哈德.海德里希谋划和导演的。这个天才的麻烦制造者还策划了捷克斯洛伐克预赛。他的残酷无情即使在德国最高统帅部也是突出的,海德里希被选中采用以经过精心策划颠覆,分裂,和自相残杀为楔子向前推进的进攻的先锋。

在希特勒已制定计划中(如在他已出版的书,”我的奋斗”一书中说陈述的)征服包括所有俄罗斯人在内的斯拉夫人并由此一步一步地实现这最终目标。然而,他还没有准备好对抗苏联,从而冒两条战线作战的风险。对波兰发动实际攻击不得不等待,直到俄德互不侵犯条约已经签定为止,早在斯大林拥抱了自己的新的盟友8月的那一天,而海德里希就已经把基础工作准备就绪了。

在1939年春天,纳粹党卫军头目莱因哈德.海德里希亲手从德国监狱中收集了正在服刑的“纯雅利安”的刑事罪犯。他向这些享有特权的犯人配备了全套的波兰制服, 用特定的技术训练他们,并在适当的时候让他们开始着手“攻击”设置在波兰边境格莱维茨的德国无线电台。随后,希特勒发起了波兰人对无辜的德国人施加暴行的痛苦嚎叫般地反对波兰的宣传,并果断地以此为契机,他的复仇军队闪电般的入侵波兰并为此暴行雪耻.----迫使法英两国进入战争。迁移到这两个国家的捷克斯洛伐克政府现在正式地被承认为政府流亡。
这时,原在捷克斯洛伐克空军任职的约瑟夫.佩莱切克将军组织了一群伞兵,他们将重返祖国施行反抗德国人的破坏行动。所有这些年轻男子是捷克军队的前士兵,为祖国效力而逃到英国。作为捷克斯洛伐克情报局特种部队的一部分,他们在一座由一片阴暗林地围绕着的阴森森的苏格兰城堡的城垛里,与英国的突击队一道接受了突击队战术训练。

同时纳粹党卫军头目莱因哈德.海德里希接下来提出他的下一个计划的任务:悄悄地给南斯拉夫戴上眼罩并为该国准备的好了绞索。

编译自: THE ASSASSINATION OF HEYDRICH BY JAN G. WIENER

2010年1月23日星期六

英译邓友梅短篇小说【寻访”画儿韩”】

英译邓友梅短篇小说【寻访”画儿韩”】

邓友梅肖像
掐指一算,这一带足有三十年没来过.第一监狱门前那”无风三尺土,有雨一街泥”的自新之路”已铺了柏油路. “梨园先贤祠”所在地”松柏庵” 盖起了大楼,杨小楼的墓地附近办起了学校.往南走有”鹦鹉冢”和”香冢”.

Looking for “Painter Han”

Counting the years on my fingers, I haven’t been to this area for almost three decades. In front of the first prison is a road called “the road to rehabilitation”, used to be no wind , deep soil, with rain one street mud, has paved the asphalt. A building was erected at the pine temple at which the Beijing opera Pantheon used to locate. In the vicinity of the Yang Xiaolou’s cemetery set up school. To south are "parrot graves" and "fragrant graves.”

年轻时甘之千常在那附近写生,至今背得出墓碑上开头几句话:”茫茫愁,浩浩劫;短歌终,明月缺………”现在,他望着这历尽沧桑后的陶然亭湖水,当真有点”茫茫愁”.上那儿去找”画儿韩”呢? 画儿韩是搞四化用得着的人,被挤出文物业几十年了.自己蜡头不高,生前不把他找回来,死后闭不上眼.

In his youth Gan Zhiqian often went to paint there. So far he can still recite a few words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inscription engraved on the tombstone :” the vast depression ,endless catastrophe, ballad end,” Now when he was looking at the Taoranting lake water,which has gone through the vicissitudes, he really had a little bit of "the vast depression” Where to find "the painter Han" ? He is useful for the four modernizations, who has been squeezed out of the cultural relics professions for several decades. He thought he was elderly himself , he had to find him in his own lifetime, otherwise he would die with a grievance.

甘之千跟画儿韩的过节儿,是从三十多年前一场恶作剧开的头. 甘之千年轻时画工笔人物,有时也临摹一两张古画.有一次看到名画家张大师作的古画仿制品,他一时兴起,用自己存的一张宋纸,半块古墨,竟仿了一张张择端的画,题作<<寒食图>>.原是画来好玩的,被一位小报记者看见了.此人名叫那五,是八旗子弟中最不长进的那一类人.他把画拿去找善作假画儿的冯裱禙仿古裱了出来,加上”乾隆御览”之类的印鉴,作了旧,又拿给甘之千看,并说:”这两下子,你赶上张大师了.至少也不在画儿韩之下!”

It was a more than 30 years ago’ s prank that caused Gan Zhiqian to have personal grudges against Painter Han. Gan Zhiqian usually drew the Chinese meticulous figure paintings when he was young. Sometimes he also copied a few of ancient Chinese paintings. One time when he saw an imitation copied from an ancient painting by the famed painter, Master Zhang, on a moment’s enthusiasm, with a piece of the paper of Song and half of an ancient Chinese ink stick he kept he even imitated a drawing by Zhang Zeduan titled for<>.He was only drawing in fun. It was seen by a tabloid reporter whose name is Na Wu. He was the type of person who was least progress among the Eight Banners children .He took the painting to the Mounter Feng, who was good at making false paintings, and antiquely framed it out. Featuring the seal engraver with” the Qianlong Imperial Reading”.After making the painting old,he also showed it to Gan Zhiqian and said:” Now these two, you catch up with the Master Zhang. At least we can not draw at children under the South Korea! "
Keep their own a piece paper Song


.

2010年1月19日星期二

英译郭沫若短篇小说【竹阴读画】

英译郭沫若短篇小说【竹阴读画】

郭沫若肖像

傅抱石的名字,近年早为爱好国画, 爱好美术的人所知道了的.

我的书房里挂着他的一幅<<桐阴读画>>,是去年十月十七日,我到金刚坡下他的寓所中去访问的时候,他送给我的.七株大梧桐树参差的挺在一幅长条中,前面一条小溪,溪中有桥,桥上有一扶杖者,向桐阴中的人家走去. 家中轩豁,有四人正展观画图.其上仿佛书斋,有童子一人抱画而入.屋后山势壮拔,有瀑布下流.桐树之间,补以绿竹.

图中白地甚少,但只觉一望空阔,气势沛.

In the recent years , Fu Baoshi’s name has long been known to the Chinese painting and art –loving people ..

His painting titled “Reading the painting under the shade of parasol trees” hung at my study. It had been presented to me by him when I went to his residence which was situated at the foot of the Jingang slope for a visit in October 17 last year. Painted in a long vertically-hung scroll are 7 large Chinese parasol trees unevenly standing, in front of which is a brook. crossed by a bridge on which is an old man who is walking with his cane towards a family house shaded by parasol trees . Four people are watching the painting. Look above find out it seems to be their study. Holding a painting, one boy gets inside. Behind the house are the lofty rocky mountains from which a cataract is running down, .Between the parasol trees mingle with green bamboos.

Although to find little open space in the painting, Looking out at the vast expanse of space the painting has to cover, one could feel its great momentum..


郭沫若在北京的故居


来访问我的人,看见这幅画都说很好,我相信这不会是对于我的谀词.但别的朋友,尽管在美术的修养上,比我更能够鉴赏抱石的作品,而我在这幅画上却享有任何人所不能得到的画外的情味.

Whoever came to see me saw this painting ,they would all like to say it was very good. I believed what they said was not flattering words to me. But other friends, even though at Art on the cultivation, more than I can appreciate the works of Fu Baoshi, and I can enjoy the appealingness from outside of the painting than any person .

三十二年十月十七日沫若先生惠临金刚坡下山斋,入蜀后最上光辉也◦…….

October 17,1943. was a most honorable day since our entering the Sichuan province. It was the day when we had the honour of the Mr.Moruo’s presence at our cottage, situated at the foot of the Jingang slope.

抱石在画上附题了几行以为纪念,这才真是给与我”最上光辉”.
Baoshi added a few lines of words in the painting as a memento-- This really give me "the greatest glory”


我这一天日记是这样记着的:

I kept my diary for this day as follows:

十月十七日,星期日.
早微雨,未几而霁,终日曇.因睡眠不足,意趣颇郁塞◦……..
十时顷应抱石之约,往访之,中途遇杜老,邀与同往. 抱石寓金刚坡下,乃一农家古屋,四围竹丛稠密,颇饶幽趣.展示所作画多幅,意思渐就豁然.◦更蒙赠<<竹阴读画>>一帧,美意可感◦

Sunday ,October 17

In the morning there was a light rain. After a while it stopped. It became overcast all day long. I was in a depressed mood due to lack of sleep. About 10 o’clock We went to visit Baoshi at his invitation, and were halfway to meet Old Du and invited him to join us . Baoshi’s cottage which lies at the foot of the Jingang slope.is an ancient farmer house surrounded by a dense bamboo thicket..This really gave a sense of the highly quite delightful serenity of seclusion. He showed us a number of his paintings ,of which we gradually understood their meaning. Later I was extremely honored to be given a painting titled<>.We could realize its Wonderful meaning.

郭沫若在北京的故居



夫人时惠女士享以丰盛之午餐◦食时谈及北伐时在南昌城故事◦ 时惠女士时在中学肆业,曾经常听余演讲云◦

His wife, Mrs.Shihui treated us to a sumptuous lunch in a hospitality .Over lunch We chatted with them about our past events that occurred in Nanchang City during the Northern Expedition. Then Madam.Shihui studied in middle school, she said she had often heard my speech.


立群偕子女亦被大世兄亲往邀来,直至午后三时,始怡然告别◦……..

My wife, Liqun and our children were also invited to the big brother’s. Until 3:00 in the afternoon before we happily said farewell to Baoshi family.…..


记得过于简单,但当天的情形是还活鲜鲜的刻印在我的脑子里面的.

My diary was written too simple, but that scene still remains etched in my mind almost as vividly as it is true.

我自抗战还国以后,在武汉时代特别邀了抱石来参加政治部工作,得到他不少的帮助. 武汉撤守后,由长沙而衡阳,而桂林,而重庆, 抱石一直都是为抗战工作孜孜不息的.回重庆以后, 政治部分驻城乡两地,乡部在金刚坡下,因而抱石的寓所也就定在了那儿.后来抱石回到教育界去了,但他依然舍不得金刚坡下的环境,没有迁徙.据我所知,他在中大或艺专任课,来往差不多都是步行的.

When the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 broke out I returned to my country In wartime Wuhan I particularly invited Baoshi to take part in the work of the General Political Department,and He was very helpful to us.After we retreated from Wuhan to Zhangsha and Hengyang, then to Guilin, at last we moved to Chongqing. Baoshi has been working diligently for the Anti-Japanese War ever since. After we were back to Chongqing, the Political Department was generally divided into two- parts---- rural and urban. areas .The former was situated at the foot of the Jingang Slope,thus Baoshi’s home was set up there. He later returned to the education sector as a teacher. But he was still reluctant to leave the environment of the Jingang slope.He didn’t move out. When he taught at the Central University or Fine Art College, as far as I knew,he walked almost all the way from home to school .

郭沫若在北京的故居

我是一向象侯鸟一样,来去于城乡两地的人,大抵暑期在乡的时候多,雾季则多住在城里.在乡时,抱石虽常相过从,但我一直没到他寓里去访问过,去年的十月十七日是唯一的一次.

I’m the type of people, like a migratory bird ,who always liked to frequently travel between urban areas and rural areas. Probably I stayed longer in the countryside when in the summer and I spent most of my time in the city when in the foggy season. Although I had frequent contacts with Baoshi in the countryside, I had not been to his home for a visit. It was not until the last October 17 that I began my only first visit.

























2010年1月16日星期六

我们地球是孤独的吗?天文学家打赌说:不会的.


我们地球是孤独的吗?天文学家打赌说:不会的

科学家表示应在5年内发现类似地球的行星.

华盛顿-天文学家说,他们正在接近于发现环绕其他恒星运转的类似地球的行星,这将确定我们在宇宙中是否是孤独的关键的一步.

美国航天局一名高级官员以及其他首席的科学家说,在未来4年或5年内,他们应该首先发现类似地球的可以产生生命或者已经存在有生命的行星。,将来不久的某个时候,如果我们能从一个新的太空望远镜的初步观察中成功地得到提示,甚至可以发现一个接近地球大小的星球.

在本星期召开的一年一度的美国天文学会会议上:,每一次发现涉及到的所谓 “系外行星”-它指的是我们太阳系外的那些行星-----都能得出了同样的结论:和地球一样安静的星球上的生命可能发展得很丰富,尽管宇宙存在猛烈爆炸的星球,毁灭性的黑洞和星系碰撞。

美国宇航局的新使用的开普勒望远镜和来自突然火爆和你争我夺的系外行星探索领域的大量的新的研究在年会上引起了热门的研究议题。科学家们正在谈论“我们正处在一个历史上令人难以置信的,特殊的境界”,它更接近回答从人类文明开始以来就一直困扰着人类的一个问题。

负责美国宇航局艾姆斯研究中心天文学家西蒙”皮特”沃顿说:“根本问题是:我们是孤独的吗? 这是第一次,我们可以乐观的估计在我们的有生之年的某个时候,我们将会得到这个问题的答案.” “如果我是一个打赌的人,而我,我敢打赌,我们并不孤独----宇宙中会有许多生命存在。”

沃登告诉美联社的记者:“我可以肯定地期待我们会在未来四,五年内就能发现一个地球大小的可适宜人类居住的星球。”

能够支持生命存在的任何行星几乎肯定会是岩石的行星,而不是气态的行星。而且,它还将需要距离其主恒星的位置适中。行星过于接近它们的恒星会太热,那些距离其主恒星太遥远的行星会太寒冷。

今年以来,借助于开普勒望远镜,几乎每天都有行星被发现。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其上面有生命的组成部分。

专家们认为这种情况即将会被改变.

编译自:-----TORONTOSTAR 记者:SETH BORENSTEIN

2010年1月12日星期二

英译歌曲【火凤凰】

">

英译歌曲【火凤凰】


傳說中有一隻火鳳凰,
為了愛人不在飛翔,
折斷它那美麗的翅膀,
從那烈火中去往天堂。
我要做美麗的火鳳凰,
跟著愛人四處去流浪,
遠離那故土和家鄉,
去找尋夢開始的地方。
我要做美麗的火鳳凰,
永遠陪在愛人的身旁,
為愛永遠不分開,
追尋那夢中的天堂。
嗚嗚嗚。

The Legendary Fire Phoenix

There is a legendary fire phoenix
For her sweetie no longer will she fly ,
Breaking off her beautiful wings,
She goes up to the paradise from a blazing fire.
I want to be a beautiful fire phoenix,
With my sweetie wandering all around,
We’ve been far away from the native land ,
Seeking the place to start a dream
I want to be a beautiful fire phoenix,
T o always accompany my sweetie ,
We shall never be separated from the love
In my pursuit of that dream's paradise.
Wu Wu wu.


2010年1月9日星期六

兰州拉面(转载 )

搜食目标:兰州拉面搜食理由:冬天最实惠的美味入选范围:7家入选标准:哪家能诱惑1位非常注意体型的女士吃得最多,即算获胜。

一碗拉面,从面到汤到配料,无一不讲究,而且还有独家秘笈,《天下无贼》里的黎叔怕也得感叹一碗拉面里的“技术含量”。

搜食之旅

“太好吃了,我一个人吃了两份!”一个身材苗条的女性朋友在给记者推荐一个拉面馆时兴奋地说。是什么让一向矜持的淑女放开了肚皮?记者很想一探究竟。

朋友介绍的面馆名字叫碗之香,位于交道口南大街上,到了晚上行人很少,但店里的兰州风味拉面还是吸引着不少食客。跨进碗之香的门,装饰简单得接近于无,白色的桌子和红色的凳子都是快餐店里常见的摆设,里面迎面就是后厨,用玻璃门和店内隔开,让食客对厨房的情况也可以看得一清二楚。厨房的橱窗上写着各种拉面和小菜的价格,往跟前一站,不用看菜单就可以直接点菜了。



吃面前要学会行话

为了不错过一切美味,我和摄影记者要了一份牛肉面和炒片,点菜的时候却被问住了:“要大优还是小优?”

什么意思?我们俩人都傻了。

后来经过解释才知道,这里的牛肉面分普通面和优质面,同时优质面又分大碗和小碗,在服务员这里就简称大优or小优了,老顾客都知道,只有我们是第一次来,听不懂行话。

怕肚子装不下,要了一个小优,又被问道:“要哪一种面?”又傻了一次。才知道原来拉面是分很多规格的,有宽的,分为特宽、普宽、韭叶;有圆的,分为二柱子、二细、普细、毛细等等,根据客人口味和要求可宽可圆、可粗可细。因为我们从来没有吃过,不知道这其中的分别,就随大众口味要了个普细。

味蕾体验

等待的过程很快,一会儿拉面就上桌。拉面是清清的汤里一大份圆圆的面,上面有几片白萝卜片和切得薄薄的牛肉片,绿绿的香菜和青蒜浮在上面,色泽诱人,闻起来也香浓四溢。牛肉片香软有味,面条非常筋道,一口一口地吃下去有点欲罢不能的感觉,怪不得很多人吃起来连头都不抬呢。很快我吃完了自己的那一半,看见摄影师吃得慢,又瓜分了一些到自己碗里。




拉面还没吃完,一大盘炒片上桌了,看着冒着热气红红浓浓的番茄汁裹着白白薄薄的面片,立即后悔自己吃的拉面太多了。于是扔下拉面,向炒片进攻。以前也吃过新疆炒片,味道很一般,但这盘炒片彻底推翻了以前的印象。面片很筋道,揪得也很薄,用番茄浓汁加牛肉、大白菜、洋葱、蒜薹、青椒、芹菜炒制而成,颜色鲜艳不说,吃起来酸酸甜甜,番茄味极浓,非常开胃。

调味小菜



●过油肉拌面10元

面还是那个面,只不过是干拌。里面放上过油牛肉,香软酥口,还有六种蔬菜一起拌制,因为汤汁浓郁,使面的味道非常香。

●酸辣瓜条4元

黄瓜条加蒜泥和辣椒油、醋拌成,吃起来黄瓜脆嫩,同时又带着酸酸辣辣的味道,辣椒油很香,这种香味使黄瓜条的价值得到提升。

●新疆色拉5元

用洋葱、尖椒、西红柿、黄瓜切片拌成,这道菜除了品种丰富、色泽好看外,吃起来也是咸酸甜辣,别有风味。

●拌腐竹4元

用腐竹、胡萝卜、芹菜、煮花生米做成,这道菜清爽可口,腐竹的软、胡萝卜的甜、芹菜的脆和花生米的香在口中混合,清口去腻。

●烤肉串1元

肉串的火候掌握得很好,外脆里嫩,也没有烟熏味,分量非常实在,羊肉串主要好吃在肥瘦搭配适当,吃起来香肥不腻。

■手艺

100多米一根的面条

做面食是项技术活,从和面到揉面,都要有一定的手劲和时间,师傅在和面时放的有豆油和拉面剂。做面的师傅,十分麻利地揉面,然后扯下一块面坨,一撑一拉,时而在桌上“啪”的一打,然后稍微拉个5-7下,不到两分钟就拉好一碗面,投进滚开的锅中。而且这面头尾相连,不管多细,它也不断,还是一整根。根据师傅拉的长度,大略算了一算,一根面完全展开大约有100多米长呢。



一盘炒片只要5分钟

炒片则从和好的面里揪出一坨,拉成长条片状,就可以用手揪了。揪面片的师傅速度也极快,每碗大概要用三四条大约四两左右的面,大概几十秒就可以揪完一碗,白白的面片浮在滚水锅里,像一片片白色花瓣。煮好的面片不能直接下炒锅,必须在凉水里浸一下冷却才行,否则热面片会发黏粘锅,炒的时候口感也没有那么筋道。

炒片的菜是提前炒好的,客人点炒片后,厨师才开始揪面片,然后把番茄酱加热放入冷却好的面片,最后再加入菜略微翻炒一下即可。一盘炒片做下来时间不超过5分钟,是地道的中式快餐。

同形搜索

一碗香牛肉面

在北京已有六家分店,而且生意均不错,牛肉面、拉条子和炒片都不错。

地址:北太平庄桥下西北角KFC旁

马华拉面


连锁店很多,红豆冰和蔬菜拉面,味道很好。特别有网友指出,双安商场对面电影院旁的那家,特色菜大盘鸡味道非常不错,足够2-3人吃饱。

马兰拉面

在北京大约有一百多家分店,主要经营快餐,拉面的品种比较丰富。

地址:朝阳区北土城西路9号

兰州牛肉面

门脸不大,卫生也一般,但味道真是不赖,4元一碗,在王府井那里算极便宜了。

地址:首都剧场斜对面。

广安门马老四拉面原来西直门地铁口的那家搬过来的,软了的白萝卜,筋道却刚刚好的面条,透着麻辣的牛肉汤,再加一勺辣椒油很好吃,价格也不贵,小碗2.5元,大碗3元。

地址:广安门华联那条路往西二三十米

杨记牛肉拉面

以经营牛肉拉面为主,同时经营多品种小菜。

地址:宣武区北纬路西段

顾客感言

北京的兰州拉面不“兰州”

刘先生技术工人我妻子是甘肃人,特别爱吃兰州拉面。每次回她家就带我去吃正宗的兰州拉面。

每次看到端上来的大碗拉面,颜色淡黄,我总是把辣椒搁得最多。老板端着一盘刀切酱牛肉,分夹到每个碗里。

面条口感滑而筋道,大口大口地把一碗面吃下肚,再将那碗清汤喝个精光,意犹未尽地喊老板再来一点汤,才算过瘾。

但我一回到北京就不太喜欢吃拉面了,因为味道根本不对,虽然牌子上都写着“正宗兰州拉面”,大概在兰州当地才能吃到这么正宗的牛肉拉面吧。

秘笈

拉面好吃的秘密在于汤

据碗之香的经理刘女士说,其实兰州牛肉面中面的制作工艺都差不多,不同的面馆间之所以区别那么大,其中最大秘密就在于汤,在兰州有不少名牌拉面铺的香料配方是祖传的,对外人是绝对保密的。

这里的汤也不例外,是把牛的棒骨敲碎,然后和鲜牛肉一起经过数小时文火精心熬出来的。同时,汤料也很讲究,大约有三十几种味道较浓的香料。但究竟是哪些配料,这可是面馆的最高秘密,对顾客保密,记者就更加是重点防守对象了。凭着记者不是太深厚的功力,细品之后可以肯定的是其中必有我们常用的“八角大料”,当然了,此类香料在拉面馆中实属基础佐料。

因为拉面是汤面,而且还是“清汤面”,所以它的精彩之处就是汤清。首先是煮好面条后分离煮面的浑面水,其次是加入的牛肉汤是清的,不加入酱油等有色物。

牛肉也是在熬好的汤汁中煮出来的,使得牛肉面汤汁清爽、牛肉烂软、滋味绵长。煮出来的好的牛肉面有四大特点:一清(汤清不浊),二白(面条白净),三红(西红柿、辣椒),四绿(香菜)。

要保持汤的清澈,就不能直接放入辣椒面,否则辣椒面会将汤染红,就不成清汤了。辣椒必须先用温油炸到一定火候,炸成红油红辣椒混合成的东西。这样的红油红辣椒放到碗里,红油漂在汤上,而用筷子挑起面条,辣椒油附在面条上,红光闪闪,十分馋人。(记者/付娟 摄影/记者 王贵彬)


(责任编辑:朱英)







相关新闻/图片:

· 张记清补羊肉城 特色“三宝”(组图)
· 京城老店 新店 日新月异(组图)
· 汤水佳人汇聚“食养坊” (图)

2010年1月5日星期二

英译歌曲【高原蓝

">

英译歌曲【高原蓝 】

歌词编辑:红叶


人都说高原高

人都说高原险

高原上有一片纯净的蓝天

人都说高原红

人都说高原蓝

The Plateau Is Blue

People say the plateau is high
People say the plateau is precipitous.
the Plateau above is a pure blue sky
People say the plateau is red
People say the plateau is blue

谁知道高原上那朵蓝
她是啊妹的衣衫
人都说高原红

人都说高原蓝

高原上有一张红红的笑脸

Who knows that such a lively plateau blue
Is my sweetie’s clothes
People say the plateau is red
People say the plateau is blue
There is a red smiling face on the Plateau

人都说高原美

人都说高原蓝

谁知道蓝天下那汪泉

她是阿妹的双眼

呀~拉~唆~~咿~~呀

People say the plateau is beautiful
People say the plateau is blue
Who knows that such a crystal spring water
Under the blue sky Is my sweetie’s eyes

Ya…la…So…Ya……Yi

高原红啊 高原蓝

想念高原上纯洁的那一朵蓝

天也蓝 地也蓝

想起啊妹心底暖

人都说高原红

人都说高原蓝

高原上有一张红红的笑脸

Oh, the plateau is both red and blue
I can’t help missing that so pure a plateau blue
The sky is blue and so is the land
As I miss my sweetie ,I feel warms in my heart
People say the plateau is red
People say the plateau is blue
There is a red smiling face on the plateau

人都说高原美

人都说高原蓝

谁知道天下那汪泉

她是阿妹的双眼

呀~拉~唆~~咿~~呀

高原美啊 高原蓝

想念那蓝天下清澈的那一双眼

People say the plateau is beautiful
People say the plateau is blue
Who knows that such a crystal spring water
Under the blue sky Is her eyes
Ya…la…So…Ya……Yi
Oh, the plateau is both beautiful and blue.

I miss her clear eyes under the blue sky

天也蓝 地也蓝

想起啊妹心底甜

高原美呀

高原蓝

脸上红红的小啊妹

是我心中纯净的高原蓝

是我心中纯净的高原蓝

The sky is blue and so is the land
As I miss her, I feel sweet in my heart
The plateau is beautiful
The plateau is blue
Oh, my sweetie with rosy red cheeks
Is a pure plateau blue in my heart,
And is a pure plateau blue in my heart.

英译中国当代著名作家李劼人长篇小说<<死水微澜>>节译

2010年1月1日星期五

我的大串联之旅( 8) (结束篇---漂泊归来)

我的大串联之旅 ( 8 ) (结束篇------漂泊归来 )


晚间11时乘上广州至重庆的列车出发.沿粤桂黔渝铁路,经湖南,广西,贵州到重庆回成都.这次火车也是一次长途之旅,自然车内还是人潮凶涌.车开行不久,天就开始下着微雨,我带着一条在广州花了近15元买的由化纤,棉混纺的墨绿色的毯子,带回家,我母亲见到后,一直责怪我为什么买这么贵的东西带回来(当时这是一笔不小的钱了,一般的工人月收入才30—40元就要养一大家人了,我却花费这么一大笔钱买一条不太实用而又价格昻的化纤棉混纺毯,现在想起来,我自己都觉得有点不可思议.)我从包里取出毛毯准备在火车上夜间盖用御寒.盖了没有多久,发现毯子上已爬满了虱子.我一见神色骤变,很感紧张,生怕被邻座的人士看见,又急急忙忙把毯子折叠好,放回包里.现在回想起来,大串联的生活是紧张,艰苦而又快乐的.长时间没有换洗衣服,没有充分的卫生条件,大多数接待站,没有干净完整的被褥,有的甚至没有床垫,在北京就是垫着稻草就睡在水泥的地面上. 满身都是传染到的虱子,当然感到很困苦,全身奇痒无比.一身可观的虱子,任凭你`怎样洗都洗不干净,想到当时那些情形真是令人万分感慨,但也隐隐地感觉着怅惘.

车窗外是一片墨黑,窗外急闪过的岭南大地鸦雀无声,东江在混茫中吐着冷气.---这就是回乡之路最初留给我的印象.感触是有点茫然的.-----在这大串联途中不知不觉地呆了一多月,一个涉世不深的青少年,第一次趁文化大革命兴起的浪潮,远离故土巴蜀之地,走向全国.看见了一个精彩纷呈的世界.这个世界实在是绚丽多彩,新奇,然而却又朴实无华,是一种极有内涵的美.这趟列车是预定全程要运行近三天两夜,才能到达重庆,但沿途的情形已经很模糊了.列车开出广州不久,就在一个车站停下来,列车上水,换机头,等待让下行普通客车和货车通过,一直等到了清早三点钟,列车才开始启行.天还是漆黑,在远远的地平线上已经隐隐可以看到一线黎明的曙光了.列车运驶行得平稳,速度不是很快.随着列车安稳地行驶,我也进入安稳的梦乡.早晨醒来时,天已大亮,列车已进入了广西地界.

时节是季冬,岭南天气还是天高气爽,而又风和日丽.车窗外的风景都历历如画,途中经过了一些山岭,沿着一条清澈的河流行驶,河流的名字是西江,只记得是一条河面宽阔的河流,从广西向广东流,汇入珠江三角洲,再经虎门汇入南海.可能就是发源于云南的华南地区最长的河流西江,为中国第三大河流,长度仅次于长江、黄河。航运量居中国第二位,仅次于长江。源于云南,流经广西,在广东佛山三水与东江、北江交汇。其干流在江门、中山注入南海.中途火车又停车几次,车行途中沿途所见也多是一些险峻的山岳地带,那些山岭的形象和色彩都儼如石笋状,峭削嶙峋,不生草木.温暖的乳白色有些令人称奇. 石笋状的山下也还有些蜿蜒的河道,想来那些山骨恐怕都是石灰崖,融于冰雪中,积久崩塌,故形成了那样的地貌.这就是广西喀斯特地貌特征了.

次日上午10时顷列车抵达柳州火车站.看不出什么桂林山水式的美景.与桂林的景色相比,便完全是两样了.此刻我联想起了我1992年秋天出差的桂林之行,所见到的令我惊叹的桂林美景.世人很爱夸耀桂林的那两句话我是记得的:”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桂林和阳朔的山水的确很奇特.只见一座座的山峰各不相连,拔地而起.而千万个峰顶呈奇状,或如乱迭各怪异状,或如螺,菌,或如矛头插天,象鼻马鞍,人头,狮头,无形不有,实在是引人入胜.从车窗外望去,见漓江水很清澈,水流很缓,平稳地在两岸的山峰中迂回.有点微雨,更增加了情调.空气是凄冷冷的,远峰每半隐藏在烟霭之中.时有水鸟成群而游.整个情景好像是处在梦中.

列车在柳州停时不久,列车出发了,似乎是向着西北方在走,因路况较差,速度不是太快,陆上的风景便没有桂林阳朔山水那样的风趣了.第二天上午到了河池,平地突兀在幻境中的桂北风景优美也几乎把我惊了一下.列车驶入了广西的十万大山. 黔桂铁路自广西柳市至贵州贵阳市,途经麻尾、独山、都匀、贵定、龙里、广西的南丹、河池、宜州。全程606.7公里。【 因抗日战争需要,于1939年7月开始修建。因筑路官僚贪污腐化,克扣粮饷,工头肆意欺压民夫,加上匪患频繁,致使工程时停时续,1940年年末,柳州-河池金城江段161公里建成。至1944年日军攻进广西、时局日趋紧张、全线不得不停工时,仅修好柳州至都匀清泰坡461公里,勉强通车运营。而这段铁路,也由于日军在1944年的入侵而损毁严重。1945年日本投降,国民政府对该线进行修复,至1949年修复了柳州至金城江段。1950年10月,拆除黔桂铁路金城江至清泰坡300公里的废弃钢轨用于湘桂铁路柳州至南宁段的建设,于1951年1月拆完。1955年,开始对黔桂铁路金城江至都匀段进行修复,同时动工修建都匀至贵阳段。1958年底,都匀至贵阳间完面铺轨任务,1959年1月7日,自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至贵州省贵阳市的黔桂铁路606.7公里全线通车。---摘自网络】



这段铁路基本是登山,这是贯通黔桂山区的一条铁路,山脉都显得非常的寂寞.列车行驶到宜州车站便停了下来.不久再继续朝前行驶,线路傍山贴岭,升降急剧,曲折展转,迭为起伏。全线以坡度大、曲线半径小,车行速度慢,列车行驶到河池车站便又停了下来.河池火车站是一座破旧不堪的小站,但还好,周围倒是有些林木环绕.而是周围太寂寞的山景没有什么吸引人的地方.我拿出了预备的一些干粮,在途中车站站台上买的食品拿出来做中饭.肚感甚饿,那倒是再好也没有的食品了.我全吃光了,感到很高兴.列车在河池车站换机头,加水,添燃料.俄倾,继续朝前行驶.在桂北的丛山峻岭中盘旋,愈接近黔东南愈发生着好象回到了故乡的感觉.

列车从河池车站发车.河池地区在桂东北的十万大山丛中,地属云贵高原.这儿应该是解放前与解放初期桂系的土匪横行霸道的地方,但从车窗外所见全是一片荒凉的山区地带.山坡上有农田,是勤劳的桂北农民祖祖辈辈开垦的,农田旁有青草,有树木,树木应当是大跃进大炼钢铁时代之后栽植的.那些树木都还长得比较茂密.足见在未栽植树林之前,因上个世纪50年代末,全民大炼钢铁,遍山伐树木,可能完全是不毛之地了.清早,还不见太阳出来的时候,也觉得有些寒意,列车已经行驶在云贵高原上了,车箱内温度下降,我盖上了花高价在广州买的已爬有虱子的毛毯,感觉很暖和.为了遮丑,怕露出虱子,不多一会儿,我又将毛毯折叠放回包里.

有时从车窗向外望去风景树很茂盛,树叶宽大,很有点桂北山区特有的风貌.列车爬山越岭,钻洞,乘600多公里,途经广西的南丹、河池、宜州 ,贵州独山、都匀、贵定、龙里 麻尾达到贵阳火车站,车站却很凌乱猥杂,天上飘着雨雪,列车在站台上停了很长的时间.虽然已是深夜,但站台两旁时有乘客往还,有不少串联学生模样的人在站台上露天过夜.列车停下不久,有一位学生走到车窗前问我,他想打听我们这趟临时客车是从什么地方开过来的,我告诉他前天晚上从广州火车站发车的.听说列车还要行驶一夜,明天早晨才能到达重庆火车站.虽然彼此本不认识,但在大串联途中相逢,也算是一位朋友.这位同学是重庆某中学学生,据说明日将前往广州,再经由长沙到北京,一路串联下来,大概也要一,二十天可望到达北京.我告诉他,我因在广州听见一些接待站的负责人讲,算多少知道了一些串联的情形.听说中央马上就要下文件停止全国大,中学生,免费乘火车大串联了.趁现今中央尚无下文件之前,要抓紧行程.听到我的话后,他好像感觉着焦躁,显示着急于踏上行程的意思.我们互致问候告别.

约一小时后列车动身,在苍茫的夜色中沿川黔线驶向重庆,,次日清早到了重庆菜园坝火车站.火车站在城区两路口山脚下,面对长江.背靠两路口陡峭的山壁.车站不很宽大,铺设铁轨不多,站台不多,好像就只有五,六个站台.但车站建筑都很旧,建筑物上有些油漆已斑驳了.站内不断有列车进出.刮风,只见雾蒙蒙.天气很冷,这就是重庆---我的第二故乡,离别四年后给我的第一印象.车站上来去匆匆的大都好象是串联学生.人数很多.我提着一小包站在站台上有点茫然,此时脑子里的回忆就象突然开了闸而奔涌出来的洪水,汹涌澎湃了起来.六年的在重庆度过的童年,少年当中,自己所曾生活中的差不多每一个重要的场面都交错地迅速地转换着,想起了六一儿童节,小学老师带我们去重庆市区两路口的枇杷山上过少先队日,那真是有很幸福的感觉.高耸在山头的一座城堡式的建筑,拥带双江,俯瞰全城.少先队员们手持一面红旗迎风招展,方圆附近至少一,两公里的半径内似乎都可以望见.每逢国庆或节假日,山头游客云集,到处呈现出一派欢乐的气氛.

四年前,因我父母亲调动工作,我们一家匆匆地离别重庆前往成都.我曾经在梦中多次回到过重庆,但这次多谢大串联路过,才算真正回到重庆.步出车站,朝上仰望,眼前一望的阴沉,大自然正处在一片浓雾中.朝高处望去见菜园坝火车站至两路口的缆车正沿着陡峭的山坡急促的爬行,景况甚是壮观.有时缆车会在中途停下来,真让人捏一把汗.我已陶醉于留在我童年记忆中的自然景观里面.但我站在晨雾弥漫的两路口火车站广场上,心境无疑是寂寞的,但也是徬徨的.在大串联中走遍了祖国半壁大好河山,携带着对旅途的眷恋,风尘仆仆回到自己的故土,这是值得留念的,就跟春天来的侯鸟一样终归要回到自己的家园去..要回到父母亲的身边.

凭靠着车站广场的栏杆,,我抬头望着烟雾弥漫的这座山城,起初很想进城,再重返童年,少年时代留下记忆的地方,在心里略略酝酿了一下,结果作了罢.还是决定重返火车站.乘火车去九龙坡,去寻访我童年与少年已流逝了的岁月.我又走进人声嘈杂的车站,寻找去成都方向的客车乘车去九龙坡火车站.终于挤上了一趟去成都的慢车,找到一个座位我感觉着应该很满意.我拟在前方第一个车站九龙坡火车站下车.客车启动了,向成都方向驶去自从1962年二月离开重庆以后,转瞬已就四年了,仿佛好象发生在昨天.车在九龙坡火车站停下后,我下车,走出车站,重庆是一座山城,路总是崎岖曲折的.步行山路是我从小在重庆就习惯了的,操之有素的.从九龙坡火车站出来,就开始爬坡,走崎岖曲折的路,一点也不觉得苦,反而很快活.走到黄桷坪,地势就变得平坦了.

一见到这熟悉的环境,又找到了回家的感觉.这里的一草一木和我童年的记忆很相仿佛.尤其是那一片我父辈们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艰苦创业时代创建的电技校.我回到了这儿,也就仿佛重温了我父辈们当年在这片荒野上艰苦创业的情景.重温了他们勤奋紧张工作的每个日日夜夜.我曾记得我父亲曾对我说49年建国后, 1949年到1952年底为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53年国家迎来建国后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建设高潮, 电力工业在大发展,需要急迫地满足国民经济恢复发展用电的需求.当时的现状是建设了很多的大电厂.普遍存在招收的大量工人技术理论水平低,没有多少文化的状况.原来的老工人也没有多少文化和技术理论,有的也快退休了.新招来的工人不能胜任操作日益先进自动化发电设备..1956年中央水利电力部决定在全国首先建三所电业工人技术学校。一所建在沈阳,一所建在重庆。后增建了上海,兰州,西安电技校。直接由部里面主管。重庆校于1956年三月建校,随即派人赴沈阳电业工人技术学校去实习。电校现处的位置是九龙坡区黄桷坪街道旁的一片荒芜的坡地,政府征地开建。初建建了一幢教学大楼,两幢学生住宿楼,一幢教职工住宿楼,后增建一幢。开校学生仅仅招收400余人,教职工100余人。后学生招收到3000至4000余人,教职工扩增到400余人。电技校位于九龙坡区黄桷坪当时算是郊区,现应当算是重庆市城区了。建校半个多世纪,毕业学生已遍布全川各大电厂.有的成了厂领导,有成了生产技术骨干力量,为电力工业发展,贡献力量.


离开这里至今已四年了,我童年的伙伴现在怎么样了,也像我一样,在大串联中,走向全国,经风雨见世面吗?我深深怀念着他们.我沿着一条公路,走到电技校一幢三层职工住宅楼,我停下来.这原来是电技校的第一幢职工住宅楼.我全家就住在二层的一套住宅里.它建于1955年,是为安置电技校最早创建者而建设的.住宅楼外,爬上一个坡,朝前走,见有我读过书的初中学校.我朝楼房走去,想拜见我的童年和少年时代的一位好友,也想拜见他的父母亲.在这儿我看见的是一个传统的中国家庭,父母亲与儿女之间有非常动人的情爱.他家是在一楼,当我走到门口的时候,有四,五个是曾相熟的孩子走来围着我张望,我便微笑着向他们打招呼.我敲门,她母亲开了门,迎接我进屋.他们全家见到我都很高兴,四,五个随我而来的孩子们也欢迎他们进屋来,一下便把家坐满了.他父亲只是笑.说我模样还像小时一样.没有变.重庆的孩子们非常天真烂漫,他们对于我这个远途旅行归来者并不感觉生疏,不用说更没有丝毫无礼的情态.他们真好象是生在真诚,真情的年代一样.我朋友也是刚大串联归来.谈到大串联的经历也很兴奋.朋友的父亲是一位老工人,技术好,身材中等,很结实的一个人.他以满腔热情接待着我,非常高兴.关怀地讯问我父母亲的近况.一面吩咐着我的好友,一面又自己动手给我沏了一碗特级的茉莉花茶.想用尽一切方法来使我感到宾至如归,使我满意.

他解放前本是川南一发电厂的一名普通工人,从抗战胜利前就与我父亲同在一发电厂.工作.老同志之间情谊也益深.文革前他担任校办实习工厂的支部书记,现在也还是.文革初期他自然没有受到冲击.在客厅的墙壁上挂了一些他获奖的照片,他一,一地指给我看了.有五一国际劳动节获奖的照片,有大跃进时期电力工业大汇战时获奖的照片.我却是感受到了他是一位用科技为人民服务的工人,一旦科技被掌握在他们手中,科技就会获得正常的发展,人民要被科学武装,人民就会发挥出伟大的力量.这就是科学与人民的结合.只有在那个时代是确实地做到了.这种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精神,我们一定要延续下去,发扬光大,使之能为我们的现代化作出新的贡献.从他的身上我看到了中国工人阶级的希望.其中有一张劳动模范集体合影留念的照片中,有我父亲的留影.这些劳模们受着国家和人民这样的表扬,令人更深切地感觉,那是一个劳模,英雄辈出的时代,而同时是一个榜样的力量无穷的年代.

不知不觉中,我猛一瞥见.室中餐桌上已经陈出了餐事.大婶做了很多的菜来款待,菜是很丰盛的.有回锅肉,红烧牛肉,红烧鱼,还有甜酒助兴.酒是当地产的甜果子酒.我自己大约是已经经历了三天两夜长途旅行的煎熬的缘故吧.我自己感觉着食欲不振.实在没有方法再吃,但经不过大叔和好友的恳切劝侑,结果还是喝了四,五杯甜酒,又吃了些菜.他们还很殷勤的邀请我再多吃一些.我实在吃不下了.为了使他们满意,我又喝了点酒.我才道谢放下筷子.离席.在席间,我们谈了一些往事.我们谈到我父亲在这里工作的情形,你父亲调工作离开学校才四年多,我们还很怀念他.,他在这里仅仅工作了六年,最初在乐山五通桥,其次宜宾,最后来到重庆.1956年于此白手起家,亲手创建了这所学校.他不仅对于办学校培养电力技术工人的教育有相当的了解,而且对于电厂发电也有相当的研究.尤其是他喜欢深入基层,与工人群众打成一片,工作勤勤恳恳,作风清廉正直.在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工作环境是困难的.他也是这样丝毫不放松,不避任何艰难困苦,团结广大群众,辛勤工作.经常深入山区的小电厂和矿区的自备电厂,忘我工作,给广大的群众留下了很好的印象.对于他的工作作风,在工人群众中是有很高评价的.这对一个基层的领导干部的确是难能可贵的.受到群众广泛地认可也实属不易.

大婶又亲手包了一大包糖,要我带到火车上吃.大家才离别了四年多,之间的友情就这样的毫无隔阂,实在是感人之事.象在那个时代,还有这样重情意之事.这实属幸事了.当晚到成都的火车有晚八点和十点的两趟,八点的是一趟特快客车.我只有乘坐十点的这趟了.餐后,甚感疲倦,不知不觉在好友的床上睡着了.醒来已是晚上八点多钟了.我为了要去赶十点的那趟车,便只得匆匆告别.他们一家热情地与我握手告别,祝福我一路平安,并代我向我父母亲问好.我也祝福他们全家幸福吉祥.我不断的说”谢谢”,谢谢”.我们走出了楼房,全家人出来送我.孩子们也出来了,其中的一位搂着我要和我拥抱.我和他拥抱了.差不多每个孩子都拥抱了.好友全家站在台阶上送别,邻居的人有的也在窗口上向着我挥手.九时半赶到车站,列车尚未进站.十时准列车进站.待车停稳后,车门打开.我上了车,车开后,过了江津站我换到一个好座位.稍感舒适一点.

夜间行车,窗外沿途所见均是夜色中晃过的的村庄和农田.于1950年6月15日开建于1953年7月1日通车的成渝铁路系是单线铁路.因此车行颇缓,沿途停站,让车要花费不少时间,平时十多个小时可以到达成都的,现需更多时间了.夜在车上睡眠,颇为安稳.五时顷醒来一次,继而又睡,再醒已八时,见快速闪动的窗外,冬阳已跃出,奇异而绚丽的阳光,照射进窗内,令人眩目,开心,令人完全地陶醉在归来的喜庆的欢乐气氛中.列车联结处靠车门的走廊上挤满了, 急不可耐的等待下车的手提行李大串联凯旋归来者,人人都面带喜色,归心似箭的心情在胸中暗涌了.车至简阳车站,作又一次长停车,天雨.站上仍有候车的串联学生.午后2时顷达到成都火车站,天仍雨.

我随着人流走出车站.结束自1966年10月底至12月底,参加差不多为时两个月的震惊世界的大串联.乘大串联的学生专用列车离蓉,赴北京参加毛主席的两次接见,再南下去武汉,杭州,上海,广州,重庆.最后回到成都.行程上万里.我自己的旅途所遇还算好,在各接待站受到了热情的接待.我曾经亲临天安门广场受到毛主席两次接见,乘夜车南下武汉, 杭州,之后再乘车去上海. 最后再南下去广州,瞻仰武昌辛亥革命首义遗址,参观了黄鹤楼遗址和武汉长江大桥, ,瞻仰了钱塘江大桥旁蔡永祥烈士墓,又游览过西湖,瞻仰了”一大会址”,参观了国产的万吨水压机,瞻仰了”广州毛主席主办的农民运动讲习所”,登南粤名山白云山,沿途参观了好些大学,革命遗址;风景名胜地;把晤过好些全国各地来的串联学生,教师.大串联在外足足滞留了差不多六十天.时期虽然并不算长,但所看到的似乎比一生所看到的还要多. 我自己是抱着要敢于经风雨、见世面,到大风大浪中去锻炼自己的精神中到全国去串联的。一个人在一生中很难能有几次机遇碰见这样好的机会.我应该是在大串联中学到了很多东西.大串联值得学习的东西太多了,时间毕竟太短.出走匆忙,准备也太不够,尤其是在有些地方有点走马观花的感觉.离自己所期望的还有很大的距离..但是我还是想把这些回忆写下来,作为一段难忘的人生经历保留着,留下一份永存的温馨的记忆吧.

英译:云南民歌----【小河淌水】

http://blog.wenxuecity.com/blogview.php?date=200912&postID=3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