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离地球遥远的小行星的大碰撞导致恐龙的灭绝
译自:环球邮報
作者:马修.特里维桑
"火星和木星之间的两颗大质量的小行星的一次相撞所产生大量碎片最终突降地球.这表明了这次
发生在离地球遥远的大碰撞仍能在根本上对我们这个行星上的生物进化,在一定程度上,对
地质进化都有重大的影响".----威廉.博特克(科罗拉多州,搏尔德尔,西南研究所空间研究室副主任)
如是说.----------.
人们认为是6千500万年前撞击地球的一颗大陨石导致了恐龙和其它的生物的灭绝,这颗大陨石
应该是距今1亿6000万年前两颗大质量的小行星大碰撞之后所产生的碎片的一部分.
今天,美国有影响的科学期刊<<自然>>杂志刊出了一篇由威廉.博特克和他的同事发表的论文
宣称:从发生在火星与木星之间的行星带最深处的大碰撞中挣脱出来的一块巨大的陨石受引力的
牵引作用下被拉向地球,经过了数千万年后,最终撞击了墨西哥的尤卡坦半岛,形成了110英里宽
的恰可斯拉佰大裂谷,由此可能导致了恐龙的灭绝.
威廉.博特克(科罗拉多州,搏尔德尔,西南研究所空间研究室副主任)说:"这表明了这次发生在离地球
遥远的大碰撞仍能在根本上对我们这个行星上的生物进化,在一定程度上,对地质进化都有重大的影响".
通过计算机模拟和数学运算,博特克教授和捷克布拉克查尔斯大学的大卫.沃克罗夫尼克
及西南研究所的大卫.内斯沃尼能够追溯到发生在1亿6000万年前那次大碰撞之前的那数百
颗小行星的运行轨道原来所在的位置---用了2000万年---最后发现这数百颗小行星可能
是来自一个行星家族.
博特克说:"如果你想知道这些小行星在太空中究竟漫游了多远的距离,你可以将这段距离当成一个
时钟来告诉你大碰撞的年龄有多古老了,小行星就漫游了多远.
研究人员认为在火星和木星之间的主要的行星带最深处的---一颗直径为170公里的母行星,
与另一颗直径为60公里的行星迎头相撞.这次大碰撞发生在离地球大约2亿公里远的地方.博特克
说,我们还根本不知道究竟在那两颗小行星上到底发生了些什么.但是之后大的那颗小行星形成了
"巴蒂斯提纳"小行星家族,爆炸形成了300颗直径大于10公里的陨石和140,000颗直径大于1公里
的陨石.
博特克教授说:"我们发现完全可以肯定最终是一块逃离小行星带的最大的一块碎片撞击了地球".
他认为所发生的这一切就是天文学家称呼的"雅科夫斯基效应",通过小行星吸收太阳光,再以
热的方式辐射出能量,经过了千万年的时间,靠这小量的额外能量以小量矢力的作用下被推向
太阳系的动力区域,这也是被称之为的谐振效应.
讲到这里,博特克教授说,这颗小行星在火星和木星的强大引力下,被拉出了自己的运行轨道,
而踏上了一条最终与地球相撞之路---那也是它在太空中漫游了几百万年之后才发生的事了.
研究人员利用了过去10年来的研究成果确定了墨西哥的尤卡坦半岛上的恰可斯拉佰大裂谷中
的含碳的球粒状的成分与那颗母行星中所含的碳的球粒状的成分是一致的.
研究人员认为90%可以肯定来自"巴蒂斯提纳"小行星家族的一块大陨石砸中的墨西哥的
尤卡坦半岛,砸出了恰可斯拉佰大裂谷.博特克教授说70%可以肯定在1亿800万年前月球表面上
所形成赫赫有名的"第谷"大裂谷是由来自"巴蒂斯提纳"小行星家族的一块大陨石撞击而成的.
研究人员下一步工作将检测地球上8000万---1亿年前所形成的大裂谷的构成成分.博特克教授说:
"如果发现所提供的成分与恰可斯拉佰大裂谷的成分相似.我们所建立的模式就是非常合理的.
如果发现所提供的成分与恰可斯拉佰大裂谷的成分有很多的不一样,那么,我们的研究成果
的可靠性就更值得怀疑了".
博特克教授说根据他的研究结果表明类似于6千500万年所发生的撞击地球那样规模的碰撞,
平均每350万年就要再发生一次.类似于1亿6000万年所发生的小行星带那样规模的碰撞,
平均每2亿年就要再发生一次.
这些碰撞是无规律性的.博特克教授还说这种情况就好象人们摇动一箱装有圆球的箱子时,
让其中两个滚动的大圆球同时发生相撞的机率很小一样.
西安大略大学地理学教授菲利普.斯托克说:"这就不禁使我们想起我们就好像住在一所射击
场里面".
菲利普.斯托克教授说:"行星们正匆匆忙忙地围绕太阳旋转,而人们一直认为地球上的任何
事物都是不动的,而且就这样几十亿年保持不动.但实际并非如此,而其实我们生活在这样
的环境中,其中的所有的事物就一直在行星之间像子弹一样嗖嗖地飞来飞去".
皇后大学天体物理学家马丁.邓肯说这样的发现满足了人类的好奇心.
他说:"我们喜欢对我们的过去有更多的了解,我们想对影响地球生命的重大事件有更多
的了解,我们想对当前所面临的危机有更多的了解,以及像此类大事件将来发生的概率如何
有更多的了解".
译音:清衣江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